君澤

2013年5月2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巴基斯坦議會上發表演講,總結了中巴關系發展的寶貴經驗,指出未來兩國加強合作的重點領域。演講中,李克強說:“中國的網民在網上發明了一個新的網絡語言,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友誼稱作‘巴鐵,用中國的俗話說是‘鐵哥們”“中巴兩國是患難之交,是信義之交,是兄弟之交。正如巴基斯坦朋友說的那樣‘寧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誼。我們不會忘記,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巴基斯坦始終毫不猶豫地給予中方寶貴支持。”他還引用了中國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如果你愛中國,也請你愛巴基斯坦”,他期待與巴方一道將兩國戰略合作發展得更好、更深、更實。
針對李克強這次南亞之旅,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指出,李克強訪巴是為中國南亞戰略奠定基礎。他認為,中國新一代的領導人在過去領導人的思想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對整個南亞的一個大戰略。要想深入把握中國對南亞的戰略,我們必須把南亞大國尤其是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放到一個全球的視野中進行考察,放到中美全球博弈的高度來進行考察。
從美國20世紀中后期的全球戰略來看,蘇聯解體以后,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出現了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個國家。中亞五國所獨有的北隔俄國、東臨中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僅次于中東的油氣資源,很快便引起了美國的關注。美國在其制定的新的中亞戰略中,把該地區列入應特別關注的“戰略利益地區”,努力使之成為21世紀美國可以控制的新的能源基地。1997年底,美國又開始把外交的重心轉向南亞,這標志著美國對南亞外交出現了新的變化。
20世紀美國外交策略是19世紀英國外交策略的繼承和發展,其要點是:在中東及中亞石油國四周及石油運輸線兩側的國家越小越好,因為這便于他們控制;離此之外的國家越大越好,因為這可使他們在巨石般相互磨擦、擠壓、掣肘中無力旁顧。南亞是中東的側翼,在大國全球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亞大國,地緣優勢都非常突出。印度是南亞次大陸的重心,如利劍南插印度洋,逼視橫穿印度洋的國際航海線;巴基斯坦是中亞國家進入阿拉伯海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波斯灣的“側門”。因此,印巴兩國便與大國利益特別是與大國的石油利益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在世界性大國的全球戰略中成了必爭之地。
在完成了旨在從東西兩翼遏制俄國和中國的部署之后,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對中亞和南亞的外交攻勢,其目的首先是確保美國對這一地區石油的絕對控制。美國看到,20世紀末發生的對21世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事件,莫過于亞太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其對中東中亞能源需求的翻倍增長。這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意識到搶先取得中東中亞石油控制權對它們,特別是對于已完成北約東擴和達成日美軍事合作的美國,所具有的生死攸關的意義。
要控制中東中亞,首先必須控制南亞。南亞是中東的側翼和中亞的重要門戶。控制了南亞的印度就掐住了亞太各國石油進口的咽喉,控制了巴基斯坦就卡住了中亞石油進入波斯灣的出口。目前美國的石油公司在中亞與其他國家角逐的同時,美國政府則開始在南亞展開其外交攻勢,擴大其影響力,為中亞石油的輸出提前做好準備。這是出于經濟層面的考慮。
美國外交開始向南亞傾斜,在政治上還有進一步遏制俄國南下印度洋和堵截中國經濟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的戰略意圖。
俯瞰世界地圖,我們不難發現,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中國有著非常有利的地緣戰略優勢。我國廣袤的的版圖不僅位于亞洲中心,而且還處在左右逢源的地理位置:東接太平洋,有漫長的海岸線,這有利于我國進行對外開放,特別是對日美等發達國家開放,以獲取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資金技術,促進貿易拓展;西與中亞富油地區接壤,這有利于我國獲取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石油資源。這種東接財源、西接能源的地緣優勢,在當代世界各大國中是較為獨特的。如果再考慮到“亞洲太平洋時代”到來這一難得的“天時”和中國人民為現代化目標而奮斗的共識,可以說,中國的發展已有了極好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條件。
因此,貫通經中國內陸通往中亞、南亞乃至中東的石油線路,對我國有著極為重大的政治意義。因為這條線路可以使中國避免類似歷史上日美為控制自波斯灣至遠東的石油運輸線而發生的沖突,從而使中國以更為超脫的地位來處理目前大量存在于東北亞和東南亞的雙邊或多邊矛盾。
2013年1月30日,巴基斯坦政府同意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瓜達爾港的營運控制權移交給中國公司。消息人士稱,這一舉措對中國鋪設從中東輸往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具有重大意義。針對此事件,《印度快報》稱,中國看起來已經準備就緒要接手巴基斯坦西南部的戰略控制權。這一事件無疑是中國南亞戰略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中國的石油資源進口對馬六甲海峽過度依賴的局面。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都是中國的重要鄰國,南亞的地區安全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自印巴分治以來,印度的目標就是當南亞次大陸不容置疑的霸主,而巴基斯坦一直都是印度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大障礙。面對印度這樣一個宿敵,巴基斯坦本來就處于絕對劣勢,多年來沉重的軍事戰略壓力使這個國家不堪重負,經濟建設多年來沒有大的起色,國家實力與印度的差距越拉越大。不僅如此,美國所謂的“反恐”戰爭又給它增添了新的麻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全力壓制巴基斯坦政府進行“反恐”,其目的是要么把巴基斯坦政府改造成美國的代理政權,要么就搞垮它。無論巴基斯坦崩潰還是被美國所掌控,不管出現上述哪一種情況,對中國而言都將是一場地緣安全戰略上的災難,將給中國的南亞戰略布局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因此,在中國的南亞戰略上,發揮中國在經濟及軍事技術方面的優勢,加強與印度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聯系,使他們更加自立強大,足以抵御印度軟硬兼施的各種壓迫手段,在這些國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巴基斯坦。維護巴基斯坦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應該成為中國南亞戰略堅定不移的重大目標,支持巴基斯坦取得與印度戰略力量大體平衡完全符合中國的利益,在這方面的努力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特別是應該修筑中巴之間大運載量的公路鐵路,保證兩國之間的戰略聯系,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沖突。
當然,一種穩定、健康的印巴關系將必然會以多種方式增進中國自身的利益。這能使中國在南亞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使中國對發展中巴之間長期穩定的伙伴關系感到更加坦然,同時在與印度發展關系時能獲得更大的運作空間。因此,中國南亞戰略的基調還是要奉行平衡外交。一方面,出于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中國將繼續重視中巴關系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解凍的印巴關系也能使中國對發展穩定、健康的中印關系表現得更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