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

據說馬云一向不是很會給公司起名的人,即便在“退休”18天后,這一點也沒有本質上的改變。當身穿藍色對襟大褂的他,在深圳當眾宣布新創業的物流項目“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將被命名為“菜鳥”時,很多人不約而同地在現場或網上吐槽說,這個名字好像還不如跟天貓對應,叫“地鼠”呢。
拋開名字不談,阿里巴巴要建“大物流”這件事,實際上早就不是什么懸念了。彼得·德魯克說過,物流是企業管理的“黑暗大陸”,給予再多關注也不過分。這個概念阿里巴巴早在2010年既已提出,此后也投資了星晨急便和百世物流,還發布過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物流寶”,但這些似乎都未完全達到馬云的期望。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們,如蘇寧、亞馬遜、易訊、京東等,卻都紛紛大舉進軍“自建物流”,其中以京東號稱將斥資100億元打造的“亞洲一號”物流計劃為最。坊間一度認為,這將抵消阿里巴巴的優勢,阿里巴巴對此卻沒有強硬的手段來應對,即所謂“大家學天貓,天貓沒辦法”。
盡管內部代號是與“物流寶”的“天網”相對應的“地網”,“菜鳥”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完全不可與前者同日而語。類似于谷歌用“開放”應對蘋果的“封閉”,新“菜鳥”的股東們來自電商、地產、快遞等多個行業,用“共享”來應對其他電商的“自建”物流。從目前的態勢來看,“菜鳥”一旦得手,對手將在戰略層面上無解。
另一個高明的地方,是“菜鳥”對于海量的現金流投入,有足夠的決心。網絡上流傳的一份股東名單說,“5000萬元的投資,只能占據這家公司股份的1%”。此外,按照馬云在不同場合的說法,“菜鳥”第一期就投入1000億元,此后還將“不計回報”地投入數千億元乃至更多,目的將是打造“24小時送達”中國的物流網絡,可以容納的流量也是現有規模的10倍。相比于其他電商十億乃至百億的投入,從影響和改造中國物流基礎設施這個角度來看,千億級別的確是更合理的量級。
但是,對于這個“智能物流骨干網”具體包括哪些內容,“菜鳥”卻語焉不詳。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公開的信息中提到公司將首先投入到倉儲中心的建設,在全國建設“八大軍區”,以滿足更大流量的需求,同時迎合“城鎮化”的趨勢。
這并不出乎意料。《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說,由于房地產調控、零售業擴張以及內需增加和電子商務的影響,導致中國的物流地產供不應求,后者的租金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長,遠高于普通的店鋪和寫字樓。僅從投資的角度看,至少對于抱著“菜鳥心態”進入物流業的公司高層而言,這也是很穩妥的一步。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個骨干網絡前面的“中國”字樣,“菜鳥”的股東名單中有銀泰、復星這類富有經驗,同時又人脈廣泛的商業地產投資企業,這無疑將為同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避開所謂“18億畝紅線”,在物流倉儲中心打響開門紅創造有利條件。我查了最近的新聞,發現有跡象顯示,后者已經在開始與地方政府接觸了。
而對于“菜鳥”的未來,坊間有豐富的想象。我看過最狂野的一個,是認為電商終將改變整個目前以商業街、交易會、集散中心為主的商業業態。到那時,“菜鳥”設在大城市周邊的大型物流倉儲中心,將逐步演進為類似倉儲物流和“shopping mall”為一體的購物中心,進而變成類似于今天機場樞紐那樣的超大型商業中心,最終徹底改變我們對“商圈”的現有理解。
盡管到目前為止,在全球仍然沒有過這樣的先例,但如果加上“中國夢”的加成,這個猜測也并不能說完全不可能。如果倉儲中心的建設如預想中那樣順利,在周邊發展觀光和游覽商業業態是符合邏輯的。而按照5—8年這樣的時間表,目前困擾電商企業的干支線運輸問題,也可能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緩解。考慮到大物流帶來的金融、生態圈和品牌加成,即便只是部分實現,也已經殊為難得,因此對未來并不需要過分焦慮。
唯一的疑問是,“菜鳥”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但真能推動解決此前阻礙中國物流業發展的所有頑疾嗎?舉個例子,2011年央視曾經在節目中曝光物流環節成本過高,以此來解釋當時CPI高漲。這個觀點見仁見智,但其中提到的“中國式”物流問題,包括貨物進城難、過路費高、亂罰款、進場費以及重復征稅和區域性壁壘等,幾年過去,仍沒有根本的改變,而這些,也是“菜鳥”要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