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浩燃
摘要: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道路和橋梁項目。公路是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基礎項目,它的建設品質對于通行的安穩性以及舒適性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道橋連接的地方經常性的會發生跳車問題,進而干擾到通行安穩。要想合理的降低跳車的危害,首先就要從建設層次上開展活動,認真地控制好建設品質,降低跳車的出現幾率。除此之外,還要結合項目的具體狀態,合理的開展建設設計活動,降低地基下陷幾率,進而降低跳車的出現幾率。文章關鍵的分析了跳車相關的要素。
關鍵詞:公路與橋梁連接處;設計;橋頭跳車
公路是一個國家經濟進步必不可少的基礎項目,它的建設品質關乎到整個國家的經濟進步。我們在驗收項目的品質的時候,一般是分析其通行的穩定性以及舒適性等。這些要素是受時路面的平整性以及連接區域的建設品質影響的。跳車問題是目前很多道路經常性的容易出現的現象,它的關鍵要素是因為路基下沉和橋梁地基下沉的指標不一樣而導致的。對于這種問題,我們國家的道橋建設方以及工作者積極地對道橋連接區域開展設計活動,得到了應對跳車的方法。為了合理的分析道橋連接區域的設計以及建設活動,第一就要對其產生的要素開展全方位的探索,得到積極地應對措施。
1 導致連接區域發生跳車的要素簡介
要想合理的應對這種問題,最主要的是分析其連接區域的跳車問題的產生要素。導致其產生問題的要素關鍵有如下的一些,比如不合理的下沉,剛度突變和車速與車輛本身的抗振性能等幾個方面。第一項內容是最為關鍵的。通過分析道路狀態資料我們發現,導致其產生問題的關鍵要素是柔性道路與剛性結構物之間的連接處發生不均勻沉降,形成錯臺。結合這個要素開展全方位的分析,認真地調節設計內容以及建設規劃,才可以認真的處理跳車問題。
2 對于問題開展的設計活動
剛性結構的橋梁與路基、路面的組成材料、剛度、強度、脹縮性等存在差異,且橋頭連接處受力時易形成集中應力,當受到車輛的壓力以及構造自身的重量和外在的一些要素的干擾的時候,道橋就會一起出現下沉現象,不過它們的沉降量不是一樣的。公路的要高于橋梁的,此時出現錯臺,進而就容易發生跳車。對于這種原因,在建設之前開展設計的時候,要認真地分析路基的具體狀態,對于各種路基開展全方位的設計以及建設活動,積極的應對跳車問題。
2.1 對于沉降導致的跳車
以往的道橋連接的區域在建設的時候,在橋臺建設中它的基礎通常都進行了加固,所以很少有沉降。我們一般可以忽略其沉降。而路堤填土因其固有的壓縮續變性質,即使經充分壓實也難以避免因土基固結等因素造成的沉降,一般要等通行非常久的時間后才會變得安穩。臺后路堤的沉降量主要由天然地基沉降和填土沉降兩部分組成。在路堤本身的重量以及通行的力的影響等的作用之下,孔隙率變小,而且自身的密實性變大,進而會逐漸的出現下沉現象。對于此類狀況,在布局構造物的時候,要認真地分析路基的具體狀態,填方的高程以及其物料的出處等等的一些內容,合理的選取橋涵的方位以及大小和防護項目等,防止出現不良現象,經由合理的設計來避免跳車的出現。
2.2 針對排水不暢及填土流失,連接部路基沉陷導致橋頭“跳車”現象的設計重點
在橋涵與路堤的連接部位存在的縫隙,雨水會沿縫隙滲透,下滲水對橋臺對土類填料易產生浸蝕和軟化,特別對填方體壓實不夠,易產生侵蝕和軟化,降低強度,導致填方體變形。在外部車輛荷載沖擊作用下,必然造成橋頭路基沉陷。對于此類狀態,在開始的設計的時候,應該認真地分析路堤的具體狀態,結合它的狀態開展排水活動,經由有效地排水活動,降低填土流散現象,降低下沉幾率,進而降低跳車的出現幾率。
2.3 通過優秀的建設設計措施,降低跳車的出現
試驗表明搭板設置可以使在柔性路堤產生的較大沉降逐漸過渡至剛性橋臺上,使車輛通過時跳躍現象大為減少。因此在施工中是要注意橋臺搭板的設置。同時為了避免二次跳車現象的出現應在搭板的尾端加設一段淺埋的變厚式埋板,其長度一般取3~5m,對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也可將與搭板連接處的路面板改為變厚式板。當然影響影響路面橋涵連接質量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這還需要根據工程實際施工地點的地質情況判斷而定。通過對工程的設計改革,以及施工方式減少橋頭跳車現象。
2.4 公路與橋涵連接處的設計標準分析
目前我國路橋分別有各自的設計指標,這就導致兩者之間的差異使得連接處容易出現“跳車”現象。根據《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規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容許工后沉降為:橋臺與路堤相鄰處≤10cm,一般路段≤30cm,兩者不同。設計時對橋下地基地質研究比較仔細,往往是將橋臺基礎置于承載力較高的土層上,并對基礎進行布樁或擴大基礎等予以加固處理,故沉降量較小,而臺后填方段地基未進行加固處理,碰到軟土又難以處理徹底,引起土基固結壓縮,產生沉降差。根據觀察和對駕駛人員的調查表明,在高速公路上,當錯臺超過1.5cm時,就會出現跳車。因此,在對應兩者的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針對兩者的差異進行必要的分析,充分考慮到可能使連接處產生“跳車”的因素,在設計時將這個可能降至最低。
3 對于早已發生跳車的區域的修復活動
認真的進行路基管控活動是應對跳車的關鍵方法。在開展建設之前的時候,要對建設措施開展全方位的比對分析,以此來降低沉降現象,提升剛性特征,降低跳車幾率。通過對臺背回填處理施工方式、臺背回填壓實方式、回填材料的選擇與設計等方法,降低跳車的發生幾率。針對那些早就出現問題的區域,可以使用全新的修復措施來應對,不過在處理之前的時候還應該對其開展詳細的建設設計活動,以此來確保修復成效合理。使用當今的修復科技能夠合理的應對跳車現象,“混凝土注漿加固臺背填土快速修復技術”是目前來講非常優秀的一項工藝。“混凝土注漿加固臺背填土快速修復技術”是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加拌水泥而成的漿液,在跳車的橋頭50米至70米處即開始打上間距為1.5米至2米的梅花樁式孔,每個孔直徑約7.5厘米,深度從十幾米至二十幾米不等,然后往里面灌一些全新的物質,以提升土的強度特征,提升受力性特征。對于各種沉降問題,樁的尺寸和間距以及大小等都不是一樣的,要結合勘察情況來開展設計活動,分析各個時期的應力,進而得到修復措施。
4 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發現道橋連接區域出現跳車是我們國家的道路非常容易發生的一項病害問題。對于其應對措施,首先要通過開展積極的設計活動,進行對勘察信息的比對,來明確更為合理的設計規劃,降低下沉幾率,降低跳車情況。除此之外,還要開展建設活動,認真的對建設時期的多項品質管控區域開展管控活動,保證建設品質,提升路基以及橋臺等的抗壓性。而且還應該對于建設的不同時期的建設措施進行優化,經由積極地設計活動,保證建設品質合乎規定。
參考文獻
[1]劉佳.公路、橋梁設計與施工[J].建筑資訊,2007.12.
[2]江波.公路與橋梁工程病害防治及檢測修復實用技術大全[M].長春出版社,1999.7.
[3]王輝.公路與橋梁連接處的施工設計[J].橋梁工程,2007.9.
[4]白欣.公路施工設計與施工新技術[J].交通科技信息,2006.9.
[5]童維加.公路與橋梁驗收手冊[J].西安建筑科技,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