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生
不久前,《光明日報》的《藝萃》副刊“光影天地”版發表了劉炳琦、杜一芳夫婦在國外拍攝的幾幅攝影作品。
他,退休后沉醉光影空間
劉炳琦、杜一芳這對迷戀攝影藝術的夫婦,他們的作品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和境界。其實,他們是攝影的業余愛好者,屬于“發燒友”中的“高燒不退”一類。劉炳琦長期從事宣傳、新聞和教育工作,是廳局級領導干部。他退休后,把興趣“回歸”到攝影和書法。他熱愛攝影,是因為小小相機能引導他走近自然,親近社會;迷戀書法,是因為一支毛筆可讓他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從事兩項愛好,既無宏偉設想,也無功利驅使,相機所向,毛筆所及,皆以一種淡定的心態觀察、思考、研習、陶醉,把自己認為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把自己有所感悟的東西表達出來,與親朋好友分享。
劉炳琦的攝影活動始于2000年一次出訪歐洲。那里的城市風貌、自然環境、建筑、雕塑、繪畫,還有艷麗、從容而恬靜的人群,每一處都那么迷人,每一處都講述著動人的故事,于是劉炳琦強烈地意識到,在訪問考察之余,應該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點什么。從此,他對攝影的癡迷便一發不可收拾。
縱觀劉炳琦的攝影作品,質樸不造作,平和不張揚,隨意甚至匆匆間卻露出人文關懷,這是他對自然、對生活的真愛與擁抱,也是他寬闊胸襟在方寸之間的濃縮。在他擅長的風光題材攝影創作中,通過構圖,對畫面中諸多元素的鋪排,融入了明確的表現意識。反映人的生存狀態紀實類攝影作品是攝影愛好者難以把控的,而劉炳琦卻拍得有聲有色、有章有法,畫面中流淌出濃烈又清純的人文視角。他拍攝的《莫斯科街頭》就是在俄羅斯訪問時,在這個城市街頭巷尾拍攝的感人的瞬間。畫面中,一位看廁女工在工作室內專注地讀書,令人肅然起敬。
她,親友激賞喚醒對攝影“執著心”
杜一芳長期在高校從事黨務行政管理工作,一次旅游激發了她對攝影揮之不去的迷戀和熱情。那是杜一芳和幾個同事結伴去九寨溝觀光,除了拍紀念照,她情不自禁地拍了許多風光照片。回到西安后她把拍攝的風光照片沖印出來和朋友們一起欣賞,大家異口同聲地贊揚她拍得好,鼓勵她把這些照片拿去參展。從此出去轉悠,杜一芳都要帶著相機,在她喜愛的光影天地中孜孜追求。在攝影圈幾位朋友和老伴的幫助下,杜一芳的攝影技術日漸提高,短短幾年時間便涉獵了極廣泛的題材,作品先后在一些報刊發表,在省、市及全國參展獲獎,還有一幅作品選送到印度展覽。杜一芳的攝影作品有的大氣磅礴,有的嫵媚秀美,有的意趣昂然,無不透出一種有追求的攝影語言的表述與創作思考,。陜西省著名攝影家柏雨果這樣評價杜一芳:對于一位年長女性,摸相機僅僅四五年時間便有如此成績,這其中的因由恐怕不是一個“執著”便能說得明白的。我覺得她細胞里便有攝影的天分。
近年來,劉炳琦和杜一芳分別出版了凝聚他們攝影創作心血的作品集《心路屐痕》和《逐光掠影》。劉炳琦在《心路屐痕》的后記中深情地寫道:“我還要感謝我的老伴杜一芳女士,她既是我的生活伴侶,也是和我一起搞攝影的影友,她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堅持業余攝影的精神支柱。”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