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仲省
心血管屬于循環系統,而心理屬于神經精神系統,按說不屬一家,但這兩種疾病卻常常如影隨形,有時心血管疾病伴發或繼發心理疾病,有時心理疾病誘發心血管疾病。對待身心疾病要結合起來診斷和治療,不可顧此失彼。
病例1 手術后心里“堵了大石頭”
69歲的閆先生最近到鄭州一家省級醫院就醫,自訴原來的冠心病又犯了,整日無精打采,全身乏力,總擔心原來安裝的支架是否脫落了。
6個月前,閆先生因冠脈前降支阻塞達85%,置入心臟支架。手術很成功,他高高興興出院回家了。但是平靜過了一段時間之后,閆先生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感到憋氣、心悸,吃飯不香,睡覺不穩,近日甚至臥床不起,總懷疑原來的病是否又加重了。
經聽診、心電圖檢查都沒有明顯改變。閆先生還是不放心,要求再做一次冠脈造影,結果支架位置未移動,功能良好,冠狀血管無阻塞。
從檢查情況和自訴癥狀分析,醫師認為,患者已不是冠心病的問題,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合并有焦慮狀態。這種病雖然不屬于器質性,但給病人造成的精神壓力難以解脫。針對這種情況,醫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征得其家屬同意,加用抗焦慮藥物治療。經過醫護人員的心理和藥物治療,閆先生自覺病情好轉,說:“心里的大石頭終于搬掉了。”
病例2 一次體檢難受兩年
62歲的張女士在一次退休職工例行的體檢中,發現心電圖有些異常。之前,張女士并無不適感覺,但自打體檢后,她就感到胸悶、氣促、失眠,總認為自己患上心臟病,反復就診兩年多。最近她經冠脈造影檢查,顯示其冠脈血管通暢,無明顯狹窄情況。醫師解釋,心電圖只是診斷心血管疾病的依據之一,還要結合臨床癥狀及其他檢查結果才來確診。從這次檢查結果來看,并不存在冠脈狹窄問題,可停用原來不該吃的疏通血管藥物,放松心情。張女士將信將疑,心臟病的疑云并沒有離開她。
“雙心疾病”需雙重關心和治療
醫學專家發現許多病例證實,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各種心理疾病,如抑郁、慢性焦慮、驚恐發作、創傷后應激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被稱為“雙心疾病”、“雙心焦慮”。 研究顯示,難以用軀體疾病解釋的胸悶、胸痛為主訴的心內科病人中,60%有精神障礙或長期處于亞臨床狀態。但由于患者及部分醫務人員對該疾病認識不足,使部分患者并未及時接受合理診斷治療。
對待心血管疾病伴隨心理疾病患者,要雙管齊下,同時診治。有的老年人孤獨、煩悶,在某種不愉快事件刺激下,就會產生心理問題,但往往以軀體癥狀表現出來。軀體癥狀很明顯,而心理障礙則比較隱蔽。作為家屬和醫生,應當透過軀體表現識別其心理障礙,給予及時治療。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