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我是一個肥胖的打鼾病人,長期在睡覺時因憋氣而驚醒,白天經常打瞌睡,血壓也高,曾經因工作時打瞌睡差點被開除。前些日子,聽別人說余林醫生能醫這種病就去找他,經檢查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通過手術就醫好了,精神狀態也好了。我在這里對余醫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是一位患者在網上的留言。
事實上,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中老年人即使每天睡足7小時,白天仍感到非常倦怠,記憶力明顯減退,有時甚至出現頭痛。再一詢問,就發現他們睡覺打呼嚕十分嚴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重慶市睡眠呼吸疾病中心余林副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醒,這正是惡性鼾癥的表現,長期下去易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時可猝死,必須早做檢查,早做治療。
60歲以上發病率可高達30%
余教授指出,人們平時所說的打鼾不僅包括單純鼾癥,還包括上氣道阻力綜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其中絕大多數是后者。余教授提醒,當出現以下癥狀,極有可能是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男性或絕經期后女性在睡眠時呼吸停頓或憋醒;嚴重打鼾;白天嗜睡,夜尿頻繁;頸圍大;肥胖;家人報告有睡眠呼吸暫停;等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成人發病率為2%~4%,并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提高,60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可以高達30%以上。
中老年人睡覺易打鼾,一是因為上氣道解剖軟組織結構異常導致氣道不同程度地狹窄;二是因為上氣道的擴張肌張力減弱,擴張力下降,進一步導致上氣道狹窄、氣道負壓提高;第三是因上下頜骨發育不良,導致氣道骨性結構狹窄;第四則是全身因素造成,包括有肥胖、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遺傳因素和飲酒。
老年患者的臨床表現與中青年大致一樣,但由于老年人本身可出現白日乏力、嗜睡、反應遲鈍以及多種內科疾患的病痛干擾,臨床表現不如中青年典型, 再加上患者及部分醫務人員對該疾患的認識不夠, 常常會漏診或誤診。
打鼾對老人影響不小
打鼾對老年人到底有哪些影響呢?
余教授告訴記者,首先, 打鼾會導致睡眠結構紊亂、睡眠質量下降,容易引起晨起后頭痛,白天嗜睡,睡后不能解乏,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睡眠結構紊亂還可導致脂肪代謝障礙,加重患者向心性肥胖;由于夜間經常憋醒,引起夜尿次數明顯增多,性格急躁,重者性功能減退。
其次,打鼾與反復呼吸暫停,造成通氣不足,容易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其中低血氧有可能降低心臟的舒縮功能,甚至導致心肌細胞缺氧性損傷,造成心室壁硬化;慢性缺氧刺激腎小管旁間質細胞,使之生成并釋放促紅細胞生成素,使紅細胞生成增多,并進一步引起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活性增高,從而引起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嚴重缺氧可導致心動過緩甚至停搏。
再次,打鼾會引發心血管系統疾病。有研究表明,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患有高血壓,30%的高血壓患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在呼吸暫停過程中,患者心臟功能負荷增加,同時低氧血癥對心臟功能可產生多方面的不良影響,并最終導致心臟的器質性損害。
最后,打鼾會引發心肌梗死與猝死。有研究表明,20%的心肌梗死及15%的心源性猝死發生在睡眠狀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有50%死于睡眠狀態,其中心血管系統疾病占死亡原因的71%。呼吸暫停本身能夠對心電及冠狀動脈供血產生影響,誘發心臟病患者出現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
治療以“保守”為主
如果懷疑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余教授提醒大家,要盡早到耳鼻喉科或呼吸內科就診,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整夜的睡眠監測。多導睡眠儀(PSG)可連續記錄患者睡眠時的腦電圖、眼動電圖、肌電圖、心電圖、鼾聲以及檢測口鼻氣流量、胸腹壁運動、血氧飽和度等,由此可分析判斷睡眠分期、呼吸暫停類型及其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上呼吸道狹窄及心肺功能狀況等。
如果診斷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原則上強調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減肥、戒酒、側臥睡眠等)、內科治療(持續性正壓通氣呼吸機治療、口腔矯正器治療)和外科治療(根據不同阻塞平面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
理論上說,持續性正壓通氣是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只有50%~60%患者能堅持使用呼吸機。由于中老年患者內科合并癥較多, 實施手術治療的危險性會增加,故治療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
口腔矯治器適用于單純鼾癥患者及輕、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對那些拒絕或無法耐受呼吸機治療或手術治療后復發的患者,口腔矯治器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外科治療則需要先通過一系列檢查對阻塞平面進行判斷,再根據不同阻塞平面和阻塞成因設計手術方式。經過適當篩選后外科治療效果也能達到60%~70%。
以上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能需要綜合應用和續慣治療。由于疾病在動態發展,患者體重變化、年齡增大、肌張力松弛等打破上氣道通暢平衡的因素持續存在,還不能讓所有患者都能通過手術而“一勞永逸”。
治打鼾,要有長期“戰斗”的準備
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往往存在心理狀態不良,軀體不適、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精神病性、抑郁、強迫心理狀態水平較正常人群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更多類似慢性病,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有堅持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
采訪最后,余教授提醒道,患者在生活中首先應避免長時間開車、高空作業等需要長期注意力集中的工作;保持作息時間規律,白天不要太疲勞,晚上不要熬夜,戒煙戒酒,不要服用安眠藥;堅持鍛煉,使體重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在醫師指導下針對睡眠呼吸暫停進行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