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觀
“通過多種形式的推介活動,讓大家了解這項工作的內容和意義,只有讓大家充分了解了,才能夠產生信任感,并參與進來。”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在經過3年試點后,日前,正式由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部署,從前期的19個試點城市向全國所有省市推廣,與此同時,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的信息也將實現全國聯網。這無疑是個好消息,意味著器官捐獻的工作面進一步擴大,從機制和體系上更有利于捐獻工作的開展。
不過,我們對此只能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較晚,空白點還有很多。據武警總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醫師劉煜透露,我國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達到了100萬左右,能夠做上移植手術的只有1萬人,器官捐獻的來源是最大問題,對比全球器官捐獻率最高的是西班牙,平均每百萬居民中有34名捐獻者,我國內地只有0.03名,兩者相差1000倍。
這并不令人驚奇,早在2011年,衛生部就有消息稱,我國有望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愿登記,當時也是爭議不斷,據一份網絡上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九成的網友對這項政策表示了明確的反對。可以看出,全社會的參與意識還存在相當大的落差。
業內專家也表示,器官捐獻的平臺實際中能帶來多大成效,還需要耐心觀察。特別是在前期的試點工作中,已經發現了不少問題,而最突出的還是公眾對器官捐獻認知和理解上的嚴重欠缺。說白了,大部分人仍然不知道器官捐獻是怎么一回事。
這其中有很多制約因素,首當其沖的是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國人向來很忌諱談“死”,死后留下全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尊嚴之一。而器官捐獻的倫理認為,器官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是部分生命得到了延續,這種現代生命理念需要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并在全社會“移植”這種文化的基因,但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另外一大制約因素是工作本身的透明度。筆者從網上看到的輿論顯示,很多人都對器官捐獻相關工作存在憂慮。例如,醫護人員會不會為了器官捐獻而不盡全力搶救?醫院會不會從中獲利?器官是否分配到了最需要的人那里?對于這些問題,大家還不放心。
事實上,相關部門為了避免器官捐獻被過度“引導”,已經有一些防范機制。一般來說,有希望救治的病人都不會做器官捐獻,這是大前提,還有診斷標準,操作程序進行保障,同時還需要紅十字會等機構的介入,進行第三方的監督。
目前,對于捐獻的器官,全國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分配系統,基本是區域內有“供給”后,直接看哪些醫院有需求就送過去,醫院有一定的調配權,而將來,有關部門會建立一個全國統一,至少是區域統一的系統,供者和受者都是公開的,分配會更加透明,比如可以按照區域優先、病情優先(良性病優先)、年齡優秀(小孩優先)等規則進行分配,盡量做到公平合理。
當然,政府一方面要強力推進制度建設,完善軟硬件,另一方面還要加大“開放”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的推介活動,讓大家了解這項工作的內容和意義,特別是對捐獻工作辦理的手續、分配機制、涉及的醫學技術、后期影響有直觀的認識,只有讓大家充分了解了,才能夠產生信任感,并參與進來。
當然,在推進這項工作的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要尊重每個人的文化觀念和選擇權。愿意登記捐獻的人并不占據道德制高點,不愿意登記的人也并不就是落后的。在具體的工作中,要考慮到登記以后是否有退出機制,以防發生扯皮現象。
探討人體器官捐獻,是我們直面死亡的一種方式,而直面死亡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目前,我國的器官捐獻工作還只是起步階段,離成為一種全社會認可并參與的公益、人道事業還有相當的距離,不過,我們仍然要為每一小步的前進而鼓與呼,因為此刻就會有更多的生命得到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