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讓患者提前幾個小時拿到篩查結果,喬友林和他的研究團隊花了1300萬美元;為了一項兩個半小時出結果的宮頸癌篩查技術能夠得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認證,喬友林他們整整努力了十年。2012年,他們的等待終于開花結果。
2012年,有兩件事讓喬友林倍感欣慰。一件是歷時10年,由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研制的HPV快速篩查宮頸癌技術最終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認證。另一件事是喬友林和他的研究團隊為我國繪制了“中國癌癥地圖”,讓公眾直觀地看到了不同癌癥在全國的高發區域,警醒人們對癌癥早做關注與預防。
學醫的念頭一直駐扎在心里
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的一名教授,喬友林用自己的行動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為了實際應用,造福于人類。2011年5月11日,在法國里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圓形學術報告廳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給喬友林頒發了癌癥研究杰出貢獻榮譽獎章。他是獎章設立19年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以往的獲獎者幾乎均為歐美科學家,其中包括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豪森。
走進喬友林簡單整潔的辦公室,印象最深的是書柜里林林總總的專業書刊、國際獲獎證書、閃耀的獎章和璀璨的獎杯。
在喬友林的書柜下端,張貼著兒子小時候甚至有些泛黃的繪畫作品,畫中的小鴨子、小公雞和小松鼠憨態可掬。他給記者看了一封寫給孩子的信件,信里他對孩子說:“在美國時,我們總愛給你放《木偶奇遇記》,片中仙女教育小木偶皮洛喬做人的三項原則‘誠實善良、不自私樂于助人、勇敢不怕困難,這也是我們多年來對你們的一貫要求。”從信的只言片語中記者感覺到他是位細膩、可親的父親。
喬友林語氣緩和地告訴記者,“現在孩子們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環境里,無法想象我年輕時艱苦學習、奮斗的經歷。”
談起他的人生,他回憶:“上山下鄉插隊時,我去的地方是四川涪陵墊江縣的小山村,條件非常落后,交通極不便利。當時國家的農村合作醫療還較健全,村村都有赤腳醫生。但是只能治小傷小病,老百姓若有較大的疾患如難產等,則須步行較長山路,常常延誤病情。我當時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從那時起將來要學醫的念頭像一棵小樹一樣駐扎在我的心里。”
談到走上從醫的道路,是因為有兩件事讓他終生不能忘。一是上高一那年,在五華水庫上游泳課,一個同年級學生王文忠因救生圈滑落而落水,當他被喬友林救起時,尚且有心跳,但是當時連老師在內都不知如何搶救。只是按照旁邊犁地農民的土法,把人放到水牛背上倒水。結果耽誤了最寶貴的治療時間。等送到醫院,為時已晚。最后,同學沒有救過來。
“現在想想當時最應該做的就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啊,可是我們沒有一點醫學常識。同學是家里的獨生子,當我看到他的父母悲痛欲絕的神情,我知道自己將來一定要學醫。”喬友林遺憾地說。
學成回國研究中國癌譜
后來喬友林從插隊的小山村來到成都,走上了學醫的道路。經過成都、大連、北京,走到大洋彼岸的巴爾的摩和華盛頓,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十多年,喬友林經歷了長期系統的專業訓練和實踐。1997年,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他從美國學成回到了中國。
已經事業有成、收入頗豐并獲得美國綠卡的喬友林,頭腦始終異常清醒。他說:“美國有美國的癌譜,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大腸癌等;我們中國有中國的癌譜,如食管癌、胃癌、宮頸癌等。如果能在中國工作,一定有助于中國癌癥事業的發展。我的血管里流的是中國人的血,無論什么情況,中國人要做促進中國人民健康的事,我十分明確自己將來的歸屬。”但另一方面他也認識到,中國有些地區非常封閉,而有些類型的癌癥集中在某些地區。他說,研究那些高發地區的癌癥和防治它們的方法是終生難得的機會。
要想摸清中國的癌癥規律,就得進行多項癌癥流行病的調查研究和人群防治工作。于是喬友林選擇先后在云南個舊進行礦工肺癌職業病調查,山西襄垣、陽城縣篩查子宮頸癌、河南林縣食管癌早診早治和人群預防研究,為了這些珍貴的調查數據,他曾在一個多月內9次往返于北京與河南林縣現場,夜間乘車,白天工作。“當時的工作狀態常常是今天從現場趕回北京,忙完會議或教學,明天又趕回現場,非常的忙碌但很充實。”喬友林說,也正是有了前期的這些調查,這才能在中國擁有開展癌癥預防與控制的數據和經驗,使威脅我國幾個癌癥高發區老百姓生命與健康的一些最實際的問題的解決變成可能。
蹲守調研獲得成果
科研成果來不得半點馬虎,并且要經得起考驗。喬友林表示:“我們的每項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便能看到成果的,它們都是多年來的努力和有價值的數據積攢而成的。”
喬友林列舉了他在山西省襄垣縣對婦女宮頸癌調查檢測的科研道路。他告訴記者:“山西省襄垣縣是宮頸癌高發區,它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據70年代死亡回顧性調查表明,該縣是婦女子宮頸癌的高死亡縣,宮頸癌累積死亡率為8.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
199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由婦科、病毒室、細胞及病理室參加的多學科研究隊伍,選擇了山西省襄垣縣為防治現場。喬友林說:“我們駐扎在當地,為了取得HPV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六個星期我們住在襄垣縣的婦幼醫院,一直蹲守在那個地區。辛苦是辛苦,但是值了。”
“我們采用了三種宮頸癌的檢測方法——HPV快速篩查法、醋酸染色后觀察法,以及雜交捕獲二代技術檢測法(2003年),對襄垣縣2388名30-54歲的婦女進行了HPV對比檢測。”最后顯示HPV快速篩查技術只需兩個半小時出結果,當天就能到達病人手中。這項技術在中國試驗獲得成功,改寫了宮頸癌生化檢測技術的歷史。
而這也是研究人員首次在世界上驗證了人乳頭瘤病毒快速檢測技術(care HPV)能夠準確、快速地發現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這一檢測技術在費用上也只有目前高收入發達國家與地區所使用檢測方法的1/10。至此中國的HPV快速篩查臨床試驗宣告成功。2008年英國《柳葉刀腫瘤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在宮頸癌疫苗已經上市的情況下,這一廉價而高效的技術對于處在貧困中的發展中國家婦女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我們花了5年時間,1300多萬美元,終于得到了這張數據表。不要小看了這幾個小時的提速。早半天,我們就可以對病人實時地提供檢測結果。等待時間一長,很多病人就會流失了。如果醫生發現了癌前病變,但病人卻不知去向了,這才是讓人遺憾難過的事情。”喬友林語重心長地說。
宮頸癌認識誤區尚多
人們熟知的演員李媛媛、梅艷芳都死于宮頸癌。喬友林對此深表遺憾,他說:“如果早做一個簡單的檢查,她們就可以早期發現病變,得以治愈。” 如何能幫助婦女提高對宮頸癌的認識,仍然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在她們逝世后的一段時間,很多女性自覺地走進了醫院去做宮頸癌的檢查,但是這種重視并沒有持續很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宮頸癌的隱患及危害又漸漸被人們所忽視。
感染致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喬教授展示了一張宮頸癌慢性感染過程圖,從癌前病變發展成癌,通常要通過宮頸上皮瘤樣病變、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連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要10年或更長的時間。如果能在前兩個時期發現它,都能通過治療而有效治愈。從原則上說,疫苗是首選的預防措施,不過宮頸癌疫苗目前在我國國內還未上市。
“HPV這個病毒的傳播途徑不一定通過性行為傳播,也可能通過皮膚與皮膚的接觸來傳播。患了宮頸癌等于性生活不健康這樣的錯誤觀念,也是造成一部分人不愿意去進行宮頸癌病毒檢測的原因之一,所以打破這種傳統的錯誤觀念,將會有助于女性更好地預防宮頸癌。更應警惕的是感染了病毒,潛伏期是很長的,定期進行檢查,確保這種感染的潛伏不存在或者宮頸上皮細胞沒有瘤樣病變,只有這樣,婦女才不會面臨宮頸癌的威脅。”喬友林表示。
身材高大的喬友林待人和藹,對待研究工作也非常細致。他的助手評價他說,“喬老師精力過人,晚上經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第二天一大早又來上班,中午從來不睡午覺,照樣是神采奕奕、精神煥發,我們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記者看到他在2012年年終工作匯報中總結的一句話是,“溯本求源,御癌以未病;崇德尚能,奉獻于無聲。”如今的喬友林鬢角已有一些白發,他說,“我是不撞南墻不回頭,有一分希望我就做百分努力,我回國就是要做實事,不希望在人生中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