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北京大學畢業后,就留在這個充滿包容大氣的城市。他很幸運,因為專業對口被一家香港大公司聘用。為了更快地融入公司內部,增進同事之間的感情,小明每天都是最早來到公司,不論拖地換水,還是常常加班都無怨無悔,領導布置的工作都如期完成,很快就贏得了大家對他的一致好評。
半年后他成了老員工,表揚也開始不多了,他感覺很失落。于是他也開始晚來早走,和老員工一樣,不再主動拖地換水,不再那么積極表現了。他和女友由于戀愛不順利又突然分手,情感受挫,小明在工作中明顯地分心和受到影響,情緒低落、心煩意亂不能進入很好的工作狀態,還在工作中常常出錯,在受到領導的幾次批評之后,越來越頹廢,工作起來也沒有勁頭。年底年薪發放的時候,又因為自己是有三個月試用,又不滿一年所以沒有年薪,這讓他更是委屈萬分。同事之間也不是最初的那么親近,這讓他更是失落,一個人在外,建立了半年的良好關系一點都經不起波折,上班的心情也開始變得消極,不再是以前那么積極上進的樣子。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小明的表現與他真正的內心思想、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以及價值觀相差很遠,行為夾雜著 “表演”的成分。為了得到表揚去做的事情,所以就難以有持久性。時日久了,小明水也不換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標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上進是假的。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大公司工作,作為新人,開始時的勤奮工作可能被領導和同事重視并得到贊揚。但日子一長,從“新人”逐漸成為“老人”,領導的表揚少了、同事的贊賞少了,他會感到不自在,覺得自己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產生更多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積極性大受影響,沒有初來時的那股干勁了,大家對他表揚于是減少。減少后讓他更是沒有積極心態,更是一種惡性循環,失戀后心態更差,這樣行為就更是頹廢,進而大家更沒有好印象。這種惡性循環會使小明陷入一種非常失敗的感覺之中。
其實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都是喜歡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獎勵、贊美不斷增加。不喜歡別人對于自己的關懷、表揚不斷減少。這就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大都喜歡對自己表示贊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而反感上述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從比較多的贊美到小的贊賞乃至不再贊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承受。然而,接著又不被贊美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遞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負面心理。
如果要防治阿倫森效應,可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平時注意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己對環境和他人的適應能力。接納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做到理解和包容別人沒有私心。其次是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多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周圍的褒貶,并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形成對自己錯誤的態度。堅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我不可能讓全部的人都喜歡我,別人對我的看法不影響我的行為,我還是會積極地面對人生。最后是可以利用想象法,從精神上取悅于自己,再以輕松姿態面對現實,想象別人就是對自己很好,而不是自己需要討好,這更容易打動別人,所謂吸引力法則也就是這個意思吧,假裝做好人,內心還是覺得自己不好,當自己行為和內心一致,這樣就是成為老員工也還是會贏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同,不為別人去做工作,完成自己應做的部分,這樣就減少了更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