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衛 王如君 孫瀟

幾乎是一走出校門,傅瑩就成為外交部的一員。如今,60歲的她已是主管亞洲地區、邊界與海洋事務和翻譯室的外交部副部長。自1978年至今,傅瑩超過一半的人生都是在外交部度過的。“外交”成為她人生中最突出的主題,將她的生命裝點得豐富多彩。
給鄧小平當翻譯
初入外交部,傅瑩主要擔任翻譯工作。1988年1月20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了來訪的48歲的挪威首相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夫人。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周南陪同會見,傅瑩擔任英語翻譯。這是傅瑩第一次在高層次外交場合亮相。會見一開始,鄧小平就對布倫特蘭夫人說:“我今年84歲,該退休了……”或許是缺乏經驗,傅瑩一緊張,將“84歲”譯成了“48歲”。周南在一旁聽出這個錯誤,當即告訴了鄧小平。鄧小平非但沒有批評傅瑩,反而幽默地開懷大笑:“好呀,我有返老還童術,竟然一下子與布倫特蘭夫人一樣年輕嘍。”布倫特蘭夫人聽后也笑得合不攏嘴。談話氣氛變得親切、和諧,傅瑩也放松下來,順利譯完了整場會談。
此后,傅瑩先后為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陪同領導人出訪、參加重要會議等。1992年,作為首位赴柬埔寨參加維和工作的女外交官,傅瑩被派到局勢最緊張的馬德望省。柬埔寨大選期間,她和來自別國的工作人員一起,圓滿完成了選舉的組織和監督工作,得到聯合國副秘書長明石康的贊賞。次年回國后,她歷任外交部亞洲司一秘、處長、參贊,1997年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使館公使銜參贊。
1998年,45歲的傅瑩被派駐菲律賓,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女大使,也是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2年后,她奉調回國,出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此后4年,她經歷了東帝汶危機、阿富汗戰爭、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等事件,并參與處理朝鮮半島核問題、推動六方會談,外交才干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No.1大使”
2004年,傅瑩出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3月5日,當她剛在悉尼機場大廳露面,《悉尼晨報》、ABC(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視臺和當地華文媒體的記者就將她團團圍住,下馬威似的問她將如何推進澳中兩國關系。她不顧旅途勞頓,舉止端莊地坐在大廳的沙發上輕松答道:“首先,促進兩國在政治上的相互了解;其次,致力于推進兩國經濟和貿易交往不斷發展;第三,推動兩國旅游和文化等方面的廣泛合作,以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往來與溝通。”短短幾句話,思路明晰、切中關鍵。
到任后,她不遺余力地按照這個思路推進工作。遇到誤解和困難時,她或到大學和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或在主流媒體發表文章,或舉行記者早餐會予以澄清、排解和推動,希望雙方能加強溝通與理解,保持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
一系列努力,為傅瑩積累了相當的人氣。2005年12月,她應墨爾本礦業俱樂部的邀請出席了一場大型午餐聚會并發表演講。讓她驚訝的是,竟有550多位聽眾聞訊趕來,自掏腰包購票入場。看到這難得一見的陣勢,墨爾本礦業俱樂部主席跟她開起玩笑:“比爾·蓋茨來墨爾本演講時,都沒有這么多人參加,看來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過了蓋茨。”
因為大家提問踴躍,那次演講最終持續了3個小時,大大超出主辦方預期。返回酒店的路上,傅瑩思緒萬千:“從事外交工作30多年,我從未像今天這般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的聲音在國際上有這么多人認真聆聽,推動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有這般廣闊的空間。”
傅瑩很重視對先進經驗的學習。2005年8月4日,她在新南威爾士州參觀訪問了已連續3年實現零死亡的阿平煤礦。
按照澳大利亞法律和阿平煤礦規定,傅瑩與使館隨行人員一道,像小學生一樣專心致志地接受了半小時礦井安全知識培訓,認真做筆記,并當場參加測試,毫不費勁就考了個滿分,順利拿到更衣室的鑰匙,開始為下井做準備。
從更衣室出來,傅瑩身著礦工服,頭戴安全帽和礦燈,腰間挎著沉甸甸的安全設備,乘電梯下到500多米深的礦井,觀察并實踐采礦安全的每一個流程和細節,一點兒也不在乎坑道內的陰暗、潮濕和壓抑。她要將這些安全知識和做法介紹給國內的采礦企業,希望采礦工人的生命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結束6公里的井下徒步后,已過中午時分。看著一些采礦工人吃完自帶的午餐,輕松地聚在一起打起撲克,她也饒有興趣地向他們走去,并在牌桌旁坐下。幾把過后,大家還真對傅瑩的牌技刮目相看。
傅瑩在澳大利亞任職的3年,兩國高層互訪不斷,政治互信加強,經貿成果逐年擴大,旅游、文化交流也取得跨越式發展。2007年2月,在由澳大利亞華人團體協會為傅瑩舉辦的歡送晚宴上,澳大利亞聯邦律政部長盧鐸說,傅瑩是他“政治生涯中見過的逾千各國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維護中國的利益,最富有影響力和魅力”。
“魅力攻勢”贏得認可
告別澳大利亞后,傅瑩到英國走馬上任。2007年6月12日,她前往白金漢宮,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遞交國書,并贈送了《欽藏英皇全景圖典》的中文版復制品。1793年,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馬戛爾尼勛爵率龐大使團前往中國,在給乾隆皇帝的壽禮中,就包括這套堪稱當時大英百科全書的珍貴圖冊。傅瑩選擇這套圖冊作為禮物,既讓英國女王“鳳顏大悅”,也表示出自己的誠意。她曾不無幽默地說:“當年乾隆皇帝沒有接受馬戛爾尼提出的互派大使、平等通商等要求,明確說了‘NO;而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很高興地接受了我的禮物,沒有再說‘NO。”
事實上,在傅瑩出使英國的3年中,中英關系并不平靜,但她以高超的外交技巧,在公眾的注視中一次又一次化解了危機。
2008年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發生后,部分英國媒體不僅不報道騷亂實情,甚至刻意剪輯錄像或加工圖片進行歪曲。雖然中國政府和駐英使館向有關媒體提出嚴正交涉,也陸續收到了一些媒體的致歉,可是負面影響已經造成。眼看奧運圣火在海外傳遞就要拉開序幕,如何才能保證其順利、有尊嚴地進行?
面對嚴峻的情況,傅瑩既沒有表現出“莽漢般的憤怒”,也沒有顯示出“小女人的驚慌”,而是決定正面出擊,進行一次媒體危機公關。
3月28日,傅瑩來到BBC(英國廣播公司)大樓,接受第一新聞頻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早餐》的現場直播采訪。她身穿中式服裝,懷抱兩個“福娃”出現在鏡頭前,呼吁各國不要將北京奧運會“政治化”,指出“政治問題是不可能在足球場和游泳池里解決的”,應該“還奧運一個單純的意義”,贏得了不少真正關注奧運會的人的贊許。
4月5日,奧運圣火抵達倫敦的前一天,傅瑩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細膩描繪了自己過去在西藏的經歷和感受,并將西藏的歷史與現實娓娓道來,讓人們了解了一個真實的西藏。
13日,在圣火傳遞過程中,面對各種反華勢力的蓄意搗亂和不少英國媒體的“潑臟水”,傅瑩又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夠傾聽中國》,以與自己女兒談心的方式,點出新一代中國青年的驚詫:“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到哪兒去了?”并毫不客氣地指出:“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國對媒體不夠開放。而在中國,我們則認為西方媒體應該學會如何努力獲得尊重。”
以自身細膩豐富的感性體驗,緩和可能出現的劍拔弩張的局面,傅瑩的這一系列溝通技巧被英國人稱為“魅力攻勢”,讓她在外交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贏得了廣泛認可。2009年,傅瑩被英國《外交官》雜志評為“年度亞洲外交官”。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這樣介紹傅瑩的獲獎背景:“她為增進英國及歐盟對其祖國的理解作出了巨大努力,她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來闡述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中國的處境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內外政策。”
在英期間,傅瑩還一改中國外交官不茍言笑、謹小慎微的形象,不僅鼓勵同事廣泛接觸英國各界人士,自己也以身作則——從英國石油公司的鉆井平臺,到倫敦時裝周的T臺秀,再到倫敦金融城銀行家舉辦的早餐會,精力充沛的她活躍在各種場合。她常說:“外交官要多說話,說明白話。”
2009年11月,英國《太陽報》刊登新聞稱,電視選秀節目《X元素》的選手就住在中國大使館旁邊,中國大使傅瑩覺得“粉絲”們沒日沒夜的守候與喧嘩打擾了大使館的日常工作,“上訴”到英國外交部。作為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太陽報》的報道讓整件事的處理變得尷尬起來:發正式通告未免小題大做,但大使館工作人員又的確被煩得夠嗆。面對棘手的事實,傅瑩先向媒體“爆料”,稱自己和女兒都是《X元素》的“粉絲”,繼而對選手進行了細致點評,并順帶對中國的“超女”、“快女”等選秀節目進行介紹。她最后提出,“在中國,制片方可不會讓選手住到居民區里去”,坦然承認大使館已不堪忍受“粉絲”騷擾。此話一出,不僅澄清了誤會,還讓英國人看到了大使的可愛一面,更了解了當今中國年輕人的時尚生活。
在英國3年,除了留下一連串化解危機的故事,傅瑩還留下一沓用舊手帕包著的糧票。在離任前夕的晚餐會上,傅瑩將當年母親留下的這些糧票贈給大英博物館,供“世界歷史”活動展出。她說,“捐贈的糧票最晚是上世紀90年代發行的,說明中國解決糧食問題是不久前的事情。中國經過幾代人艱苦不懈的努力,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為一個經濟相對寬裕的大國。西方有人擔心中國強大了會成為威脅,希望今后來大英博物館的參觀者看到這些糧票,不僅能更好地了解中國過去的發展歷程,也能明白中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或許也是傅瑩講故事的一種方式。
2009年,傅瑩升任外交部副部長,開始在更廣闊的外交舞臺上縱馬馳騁。面對南海和釣魚島風云,她批評個別南海聲索國一意孤行,警告其不要肆意侵犯挑釁我國;就日方在釣魚島非法抓扣中國漁民事件,她多次召見日本大使,要求立即無條件放人;就中國航母出海、西亞北非局勢等問題,她有理有據地回答境外記者的提問……她的剛毅、果決、溫柔、細膩,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而她本人,也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所說,成為“最能清晰地傳遞中國聲音的使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