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伐


中國首架大型軍用運輸機(以下簡稱“大運”)最近華麗現身。3月2日,它在西部某試飛中心進行了兩次地面滑行試驗。在此前的1月26日,運—20成功完成了首次試飛。運—20的“驚天一躍”,標志著中國填補了“大運”的空白,向戰略空軍邁出了一大步。
躍居世界前列
長期以來,由于經費有限,中國對軍用飛機的研發一直以殲擊機為主。而運輸機只是仿制中小型為主。如:運—5、運—7、運—8等,其中運—8最大有效載荷為20噸。
真正促使中國下決心研制“大運”的,是2000年中國從以色列引進預警機遭到美國阻撓流產后,中國被“逼上梁山”,這首先要解決預警系統的平臺問題。為此,中國一方面用進口的俄制伊爾—76來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開始自行研制“大運”,這個任務就交給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飛)。受領任務后,西飛憑借長期的技術儲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拿出總體設計方案,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運—20。
2007年6月20日,“大運”項目正式立項,全部設計研發、制造工作都在西安完成。又經過5年多的努力,西飛終于讓運—20從圖紙變成了樣機,并在日前成功飛上藍天。
運—20采用常規布局,機翼為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后掠角約為24度,與伊爾—76類似。運—20采用超臨界翼型(所謂翼型,是指機翼的橫截面形狀,也稱翼剖面)。超臨界翼型能使機翼在高亞音速時阻力急劇增大的現象推遲發生,從而提高巡航速度。不僅如此,超臨界翼型還能減輕飛機結構重量。
很多人可能對翼型的重要性不太注意,實際上設計人員在研究飛機翼面的氣動特性時,總是從翼型著手。可以說,翼型技術對于飛機性能高低起著直接而巨大的作用。例如美國最新的波音787大型客機僅僅通過采用超臨界翼型,就能降低油耗3%以及減重數百公斤,這已經與高性能復合材料的貢獻相當。也正因如此,美國一直將翼型列為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關鍵性航空技術之一。然而,中國航空科技人員依靠自己的努力,突破美國在翼型上的技術封鎖,像超臨界翼型在運—20上的應用,意義非常重大,表明中國在飛機氣動設計方面的實力已經進入了世界第一梯隊。
運—20采用的高置T形尾翼是現代大運普遍采用的設計,優點是平尾位置較高,可以避開發動機向后噴出的氣流,因此有較高的氣動效率;而且高平尾更方便運輸機裝卸大尺寸貨物、裝備以及進行空投、空降。
在動力系統方面,運—20采用D—30KP2發動機,將4臺發動機兩兩一組分別吊裝在兩側機翼下。發動機每臺重2300公斤,最大推力為120千牛,使用壽命5000小時。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報道,運—20的最大載荷可達66噸。運—20根據新時期的需求,對貨艙進行了加寬和加高,貨艙容積增加到320立方米,超出伊爾—76約1/3。而由于加寬和加高貨艙,使運—20的機身截面呈向上方收縮的梨形,外形覺得比較短粗,這也是新一代大運一個典型外觀特征。
綜上所述,運—20的技術性能已經躍居世界前列。
運—20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技術局部戰爭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突出表現在戰爭的目的性更明確,戰爭的規模、區域、時間得到更加嚴格的控制,戰斗、戰役、戰略的界限逐漸模糊,戰爭節奏快、時間短。這就要求戰爭雙方更加快速、大量、直接地向前線投送兵力、武器和作戰物資。誰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向一線投送更多力量,誰就更能夠贏得戰場主動。
在這種情況下,空運就被委以重任,這是因為空運具有其他運輸方式所不具備的幾個優勢:一是速度快,現代噴氣式軍用運輸機的巡航速度在700公里/小時左右,是陸上運輸工具的10倍,海上運輸工具的20倍;二是空運輸送距離遠,“大運”的航程都在5000公里以上,經過空中加油,可全球到達;三是空運不受地形地貌限制;四是現代空運輸送量比較大,例如“大運”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重型武器裝備和重要作戰物資投送到關鍵地域。因此,空運已成為與空中作戰并列的兩項空軍基本使命。是否擁有較多數量的大運也就成為衡量一支空軍是否成為戰略空軍的標志。運—20的出現,是中國打造戰略空軍重要的一步,中國軍隊的遠程機動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將會獲得大幅提升。
首先以空軍作戰為例,有了運—20之后,就可迅速將作戰飛機所需的零部件、維修保障設備、彈藥、機務人員、指揮人員等一起運送到目的地,這將讓中國空軍的遠程機動作戰能力倍增,而且是戰略性的機動,因為運—20最大航程可達7800公里,這意味著,空軍作戰飛機飛到哪兒,它就能保障到哪兒。如此一來,整個空軍部隊就可以任意在國內進行機動部署,戰時就可以迅速增強某一區域的空軍實力。
其次,地面部隊也將因此獲得戰略機動能力。以運—20加高、加寬的貨艙和最大66噸的載重量來看,該機可以運送目前中國陸軍裝備的絕大多數技術裝備,包括主戰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和武直系列直升機。如果有100架運—20,可一次性將一個機械化步兵團投送到5000公里以外;假若只是運送士兵,那么100架運—20可一次性將一個步兵團投送到7000公里之外。實現跨洲際運輸,讓中國軍隊具備全球范圍內的戰略投送能力。
另外,運—20在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包括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救援、海外撤僑等方面也將發揮巨大作用。例如在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期間,中國空軍首次派出4架伊爾—76撤僑,單線航程近1萬公里,創中國空軍大型運輸機航程最遠、飛行時間最長紀錄。如中國空軍裝備大量運—20,那么一旦再出現類似1998年的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那樣的巨大自然災害時,中國空軍就可以用運—20迅速將大量救災人員和設備以及救災物資等運送到災區,進行救援。
除了運輸方面的巨大作用之外,運—20還能緩解中國空軍缺乏大型特種空中平臺的問題。以大型預警機為例,雖然中國已經研制出了性能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但預警機數量不多,而運—20的出現,可以為機載預警系統提供更好的搭載平臺,不但能夠在機上布置更多的顯控臺、指揮控制系統,而且運—20還具備比伊爾—76更大的航程和留空時間、更小的噪音、更好的工作環境,這將大大提高預警機的作戰使用效能。
此外,運—20還可改裝為特種情報搜集飛機、海上巡邏機、電子戰機等,更好地執行情報搜集、監視、電子戰等任務。
運—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大運”,單從運力上看,它在世界現役軍用運輸機中排名前四位,它66噸的載荷能力,僅遜于烏克蘭的安—124(150噸)、美國的C—5(120噸)、美國的C—17(78噸),超過俄羅斯伊爾—76(47噸)。當然,評價運輸機的指標不僅是載荷。專家認為,它運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和新材料,對中國航空業和空軍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