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李李
最近,“奶粉”一詞再次成為萬民關注的焦點之一。從今年3月1日起,香港海關開始實施最新的奶粉離境管制措施,核心內容是:任何離港者攜帶的嬰幼兒奶粉量不得超過1.8公斤,違者將面臨最高50萬元罰款及兩年監禁的懲處。雖然此舉旨在打擊奶粉走私,并非針對內地消費者,但如此的嚴刑無疑會讓很多樂于去香港買奶粉的內地父母望而卻步。
作為一名新晉父親,筆者恰巧是“被限”大軍中的一員。在新法規出臺前,筆者一直通過香港朋友幫忙購買嬰兒配方奶粉,去年底更是親自赴港,為孩子購買未來幾個月需要的奶粉。至于去香港買奶粉的原因,筆者的觀點相信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先,在奶粉品牌的選擇上,就是要選擇國外的奶粉品牌。因為在發生了三聚氰胺等奶制品質量丑聞之后,筆者和身邊的很多人已經對部分國產奶粉品牌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即便我們愿意相信,在經歷了嚴重的質量事件之后,中國的奶制品質量會有提高,但仍然覺得,在先進技術與嚴格監管之下的國外奶粉,其質量在短期內仍然會高于國產品牌。這是內地父母選擇進口奶粉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在購買地的選擇上,雖然國內的嬰幼兒商店里也有很多進口奶粉,但仍有問題。比如,國內的進口奶粉經常被曝光出質量問題,一些進口奶粉是在中國罐裝的,偷梁換柱的情況時有發生。另外,國內商店里很多所謂的進口品牌,其實都是山寨貨。不少國內企業抓住消費者信任進口品牌的心理,跑到國外注冊個牌子,然后找企業代工生產,制成品只銷往中國內地,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父母都上過這種當。因此,去香港買,產品保真程度高。
最后,價格因素當然繞不過去。以筆者購買的美國某品牌奶粉為例,該產品在國內的售價是250多元人民幣,但在香港不到250元港幣。考慮到匯率,在香港買1罐同樣的奶粉能節省近50元。按孩子1歲以前每周大概喝1罐奶粉算,1年就能省下好幾千。國內的進口奶粉價格高,有人認為是進口稅高,其實不盡然。按照相關規定,普通嬰兒奶粉的關稅是5%,相對于很多商品而言,這個稅率并不高。國內進口奶粉的高價,恐怕還是要歸結于廠商的定價策略和銷售環節的加價,很多進口奶粉的廠商或經銷商利用了國內民眾對國產品牌不信任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了進口奶粉的售價。
綜合品牌、質量、價格3個因素看,國內民眾去境外購買奶粉就能理解了。尤其是香港,由于去年人民幣對港幣大幅升值,使得當地的奶粉價格與之前相比更加低廉。最近一年,往來香港與內地的奶粉走私者大幅增加,導致香港本地在短期內出現了嚴重的奶源不足,最終促使香港出臺史上最嚴厲的奶粉限購法規。
事實上,香港“限奶令”對筆者這樣的“購奶族”來講,總體上影響不大。除了香港,還有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可以代購或者郵購。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一定的限制措施,但與香港比寬松很多。人民幣匯率的升高使得這些國家的奶粉也有相當大的價格優惠,在關稅方面,免稅或10%的入境稅基本上不會給購買者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
那么,為何內地對香港“限奶令”反應仍很激烈呢?一方面,對于香港這個一向崇尚經貿自由的地區來說,“限奶”顯然是非常之舉,雖然獲得香港民眾支持,但的確有違自由市場原則,許多人對此不滿;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國內民眾對內地奶粉問題強烈不滿的一種轉移和發泄。試想,內地大量的父母,有錢卻不敢買身邊的嬰兒奶粉,還因購買香港奶粉被人掐了脖子,這終歸都是極為丟臉的事。
有道是,責人不如責己。香港雖然不夠慷慨,但在奶粉問題上,根源還在我們自身。要問責,首先必須向內,而不是一味抱怨香港的無奈之舉。兩會期間,政協發言人表示,內地的奶粉99%都是安全的,工商總局也表態,要加強監管、保證安全。這種表態自然是好的,但父母們看重的卻是行動、效率與結果。與香港“限奶”的嚴格規定相比,內地在奶制品的質量監管上,更需要有類似,甚至程度更高的嚴刑峻法。身為一名父親,筆者希望不久的將來,在國內銷售的奶粉不論進口還是國產,質量都能真真正正好起來,價格則能實實在在降下去,相信這也是內地廣大父母們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