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從年初的“公車隨手拍”微博行動,到小學生提議“公車裝紅色車牌”,再到財政部長在今年兩會提出嚴控“三公”(公車、公宴、公游)消費,公車改革,近期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點。
葉青,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已經研究車改20年,踐行車改10年。“如果我的車改方案能普及全國,一年至少能節約1000億,”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這相當于2011年全國扶貧決算的2倍。”包括他的同事在內,很多人覺得葉青說話很沖、很偏激,但在和記者的談話中,他的語言表達謹慎、溫和。
上班先“炒”司機
葉青是福建建甌人,出生于教師家庭。他大學讀的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學專業,但一心想著當作家。寫了不少小說,卻一篇也沒發表。大三時,他開始把精力收回到本專業上。畢業后考研,后來又留校當了老師。
1992年,葉青開始關注公車改革。“那時我研究的是中國財政制度演變,公車浪費的現象已經開始出現。”1998年大慶車改給葉青留下很深的印象,盡管那次車改失敗了。“大慶市紀委總結出著名的‘3個1/3:公車領導公用1/3,領導私用1/3,司機私用1/3。”
在學校任教時,葉青提出了“公車改革是中國十大財政改革之一”,他還勉勵自己:“如果哪天我做了官員,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動公車改革。”葉青從小愛車,2001年,他買了一臺夏利車。2003年,41歲的葉青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調任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到統計局上班第一天,就有一個司機來找他,說負責給他開車。葉青擺了擺手說:“我自己會開車,你先回去吧。”隨后,他找到了局長,“我不要公車和司機,我開自己的車,單位每月給我500元市內車補,出差實報實銷。”局長爽快地答應了。隨著油價的不斷攀升,他的車補也幾經增加,目前為每月1200元。
自購私車、市內補貼、出差報銷,加上愿意改革的先改、不愿意改革的暫時不改的雙軌過渡,構成了他車改政策的主要內容,被稱為“葉氏車改”。
2004年,葉青第二次參加全國兩會,并提交了一份車改建議,當時只有他一人提這項建議,沒引起什么反響。第二年,他與其他4位代表和委員提出車改建議,但只得到一份相同的回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葉青都在孤軍奮戰,他的車改又被稱為“一個人的車改”。
3公里走路,5公里騎車,10公里開車
為了推廣“葉氏車改”,葉青給自己制定了“3加2法則”:不拒絕采訪、不拒絕約稿、不拒絕講座,加上博客和微博。有一次,葉青從武漢坐火車前往位于荊州的長江大學給學生們演講。演講結束已是晚上9點多,學校安排了住宿,但他執意要趕末班車回武漢。葉青的解釋是“客走主人安”,“少給別人添麻煩”。
在“葉氏車改”的4項基本內容之外,葉青還經常會增加新內容,比如公車加裝GPS、使用專用車牌。再比如“3·5·10法則”,即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騎自行車,10公里左右開車或坐地鐵,他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這么做。在葉青的辦公室,有一輛他自己買的折疊自行車,平時在統計局附近活動,他就騎車。
他的自覺,打動了身邊人。“一個是我們局里的副巡視員。還有我的一個博士生,被下派當副縣長,起初他也有公車,后來加入了我的‘葉氏車改。”
現在,葉青的微博粉絲近350萬,“相當于一份發行量不錯的報紙”。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車改逐漸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推行車改。他最推崇2009年杭州車改:副廳級以下干部一律取消專車,發車補;設立公車服務中心,按需用車。2011年,他專門去杭州考察,那年杭州節約了3400萬元。
2011年,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提到“規范公務用車配備管理并積極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聽完報告當晚,他在博客上寫下了《公車改革之曙光》。今年3月8日,財政部長謝旭人在兩會上指出,各有關部門將陸續出臺控制“三公”經費支出的具體管理辦法。看到這條消息,葉青立即在微博上進行了轉發,并表示“熱切期待”。
葉青的身上始終有種理想主義的學院派氣質。他曾說過他是推動車改的最合適人選:自己在學術上研究的就是財政,有理論基礎;又是統計局的官員,有實踐經驗;還是代表委員,有話語權。多重身份中,他最喜歡的還是“教授”,他說:“我覺得做人最開心的一點就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事。”同時,作為一對24歲雙胞胎兒子的父親,葉青也沒有把絲毫官氣、家長氣帶給他們。老大一出生就癱瘓了,葉青每天上班出門前、下班回家后都會親他一下。老二在讀社會學研究生。
公車問題是腐敗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您為什么一直執著于車改?
葉青:這個問題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一方面,我是研究財政的,公車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我要用實際行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也是行政經費的消費者。作為消費者,可以消費,但不能浪費。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政在節財”,這也是我的理念。我覺得行政如自家,一個人在家里怎樣用車,那么在單位也應該一樣。但很多官員卻認識不到,或者不愿意去認識。
環球人物雜志:為什么說車改是“最大的問題”?
葉青:很多外國學者跟我說,公車在他們國家是很簡單的事,但在中國居然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國外的公車制度很簡單,只有辦公的時候才能坐。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星期天到海邊度假,只能開自家那輛很舊的高爾夫。但是他的保鏢跟在后邊,可以坐公家的防彈車,因為保鏢是在工作,而不是在度假。這在中國似乎是不可理解的。我想,不能讓外國人嘲笑我們連公車都管不好,這是一個民族尊嚴感的問題。
另一方面,從數據上看,國家一年為一個副廳局級干部公車支出的費用,包括購車費、修車費、保險、路橋費、司機工資福利等,大致是15萬到20萬,最少也要10萬。如果推行車改,一輛私車一個月補貼1000元,取消其他費用,一年最少能省8萬元。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公車數量大約為200萬輛,那全國車改可節約1000多億!
環球人物雜志:問題不會是突然出現的,公車濫用的根源是什么?全國范圍的車改能實現嗎?
葉青:最近這15年,轎車開始普及,財政收入也多了,很多官員自然而然想要有一部專車,這個問題也就形成了。我之前提出,“省委書記管車輪子,省長管米袋子,市長管菜籃子”。公車問題是腐敗問題,治愈這個頑疾難度非常大,應該由一把手管。
環球人物雜志:有人說“葉氏車改”太溫和,尤其是雙軌過渡。
葉青:其實在1996年,國家第一次制定了公車改革方案:全部取消公車,只發車補,步子邁得太大,很快就夭折了。我也分析各地車改失敗多、成功少的原因,大多在于一刀切,過于絕對。任何車改方案,都會有支持者與反對者,現實中的阻力還是要承認的。我們應該逐步過渡,然后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于監督雙軌過渡中不改革的部分。
環球人物雜志:同事們對你車改是什么態度?
葉青:他們大都不會與我面對面交流公車問題,但都在背后罵我,甚至我老家有公車的同學,也在我父母面前說我的不是。我都了解。犧牲我一個,節省數千億。
環球人物雜志:就車改這件事而言,您怎么評價自己?
葉青:我是一個鼓動者、宣傳者、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