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寶劍
高考考的不僅是學習,還有心理,好的心態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對每一位同學來說,心理調整在整個高三復習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親愛的同學們,當你在復習迎考的過程中,遭遇了“高原現象”、“舌尖現象”、“克拉克現象”和“木桶效應”,你該怎么辦呢?
高原現象
有些同學在復習階段感到許多知識看上去似乎都會,但動手解題時卻束手無策:不少同學在復習迎考初期,考分較高,復習一段時期后成績沒有進步,便認為自己在學習上不行了,失去了高考的必勝信心,影響到復習的積極性。上述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高原現象”,類似于射擊運動員在進行射擊訓練時,剛開始成績逐漸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績卻不再上升,甚至下降。
誰都會經歷“高原現象”,只不過癥狀輕重有別。同學們之所以會出現“高原現象”,主要是因為人的記憶有一定的周期性,過一段時間后便會遺忘一部分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同,就會造成知識掌握不牢。而知識掌握不牢的同學在學習上“欠債”比較多,最容易出現“高原現象”。其實,在高三復習過程中,“高原現象”是一種無法回避的客觀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同學們的學習成績到了極限,主要是因為高三階段大負荷的學習和過量的練習造成了生理疲勞,并且缺少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當同學們遇到了上述情況,首先應該克服急躁情緒,注意調節和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可使自己心平氣和,有利于消除煩躁不安、緊張焦慮的心態,平穩地走過高原期。其次,應打好堅實的知識基礎。學習成績的提高與進步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同學們在復習過程中,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編織知識網絡,拓寬知識面,有針對性地加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同學們特別要注意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強化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結考試的技巧。這樣,就能增強繼續學習的底氣,縮短“高原現象”存在的時間。
舌尖現象
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或考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一些很容易的題目,答案就在嘴邊盤旋,但就是想不起來,心理學家稱之為“舌尖現象”。
大多數同學都遇到過“舌尖現象”,主要是因為在回憶信息過程中出現了暫時性的遺忘。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和考試中的“舌尖現象”常會影響到考生的情緒、信心,所以必須加以克服。克服“舌尖現象”關鍵在于平時要扎實地學好知識,通過形成知識網絡,建立起有效的知識體系,借助理解記憶、多感官記憶,采取及時復習、分散復習、系統復習等方式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鞏固所學的知識,建立起有效的檢索體系。在需要運用知識的時候,能夠準確、及時地提取出來。但無論同學們平時學習多么認真,總會有一些地方學得不是很扎實。特別是處在緊張的環境中,“舌尖現象”就時有發生。同學們這時要冷靜、放松,可以想一想相關的學習內容。如果過一段時間還想不出答案,就要努力回憶面臨的問題,與以往所學的哪些課程、所記的哪些筆記及練習題有關,從而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線索。如果還是不能回憶起來,就應暫時放下這道題目,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題目上,以免耽誤過多的時間。也許過一會兒就能想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題目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茅塞頓開。
克拉克現象
克拉克是澳大利亞著名的長跑健將,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紀錄,被稱為田徑場上的奇才。然而處于運動巔峰期的他卻連續在兩屆奧運會上發揮失常,與金牌失之交臂。后來,人們便把平時訓練水平高、成績好的運動員在大賽中失常的現象稱為“克拉克現象”。雖然這種現象最早是在運動競賽中發現的,但在高考中,一些同學也會在考場上遭遇“克拉克現象”,從而造成考試發揮失常。
其實,在重大考試中出現“克拉克現象”并不奇怪。從歷年高考情況看,總有許多平時成績很好的同學,因心理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考試過程中狀態不佳,而導致高考成績不理想。據心理學家調查,75%的同學考前都有緊張、焦慮、恐慌等情緒。面對高考,同學們的精神壓力、心理負擔都很重,因此很容易怯場。如一進考場心跳就加快,頭腦暈乎乎的,面對試卷時大腦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場,發現很多題都會做。許多同學高考落榜,并不因為試題太難,而是因為考場上思想過于緊張,從而導致記憶混亂、思維阻滯而發生失誤。
同學們在平時就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首先,要堅信自己的復習是成功的,是有效的。缺乏自信、性格比較懦弱、學習中多次受到挫折的同學常常會自我懷疑,即使面對自己比較有把握的題目,解答時也顯得猶豫不決,這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不良情緒,干擾解題思路。如果見到生題或難題便心生不安,亂了方寸,就更容易出現“克拉克現象”。高考的信心,來自于對知識的牢固掌握,同學們在復習中要有重點地進行復習,注意老師反復強調的內容和自己感到最薄弱的、經常出錯的地方。經過扎實的復習后,感到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了,就能安下心來。另外考前要注意休息,用腦過度,睡眠不足,精神上過度緊張,都會使大腦產生保護性抑制作用,會加重考場上的“克拉克現象”。所以同學們臨考前要科學放松,散散步,聽聽音樂,打打球,保持心情舒暢,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考場上遇到難題或緊張不安時,可通過暗示自己“復習很充分,一定會考好的”來穩定情緒,以避免“克拉克現象”的產生。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即一個有許多長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決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或全部木板長度的平均值,而是取決于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人的才能是綜合性的,長處總要受到短處的制約,要想提高木桶的整體容量,不是靠增加最長的鄧塊木板的長度,而是要下工夫補齊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即“木桶效應”中的那塊“短板”!
人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有著一種偏愛,喜歡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去學習,而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則不愿意花時間去研究。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對于自己優勢學科分配的時間往往多一些,對于自己的弱勢學科則不愿意多花時間。但這對于高考生來說,顯然是不利的。根據邊際效益理論,想要提高同樣的分數,在弱勢學科付出的努力將遠遠小于優勢學科,這是優勢學科上升空間已經有限使然。
所以,在沖刺階段,同學們應集中精力突破自己的弱勢學科,以實現整體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