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文
對于夜,古代的遷客騷人要么秉燭夜游,要么月下出游:一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二是借月遣懷寄情于月。在他們的筆下,夜,總是和燭和月連在一起,黑夜只是白天的另一種延續(xù)方式。因為有燭,因為有月,所以,難于領(lǐng)略夜的黑暗。黑暗,對于人們來說,總是和恐懼相依相伴。在黑暗中,我們感到孤獨無依;在黑暗中,我們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在黑暗中,我們的內(nèi)心在痛苦掙扎。于是,我們選擇逃離黑暗。而作者,一個簡單的標題——《我對黑暗的柔情》,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情懷。這里沒有恐懼,這里不再迷惘,有的只是對黑暗的溫柔情意,像一只手輕撫著黑夜,與黑暗交融在一起,道出了不一樣的黑!
遲子建是一位散文大家,她用一顆敏感的心捕捉生活的點點滴滴。語言不事雕琢,卻自然流出一種韻味;雖沒有喧囂之聲和慷慨激越之情,但沉靜、內(nèi)斂、凝重。這種內(nèi)在的意蘊滲入我們的毛孔,讓我們?yōu)橹畡忧椤?/p>
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生命的敬畏讓我們動情。一只蜜蜂困于房間,“我”本來出于好意,想把它放生,想不到反而被蜇了。換做旁人,肯定氣不打一處來,立刻就把蜜蜂給滅了。但作者沒有,依舊放了它。不僅如此,還倍感懊惱,因為蜜蜂蜇了自己,也會氣絕身亡化為塵埃的。一只生命,因為自己,竟然“香消玉殞”,所以作者懊惱,以至結(jié)尾,還對蜜蜂感激起來,是蜜蜂用它壯烈的犧牲,喚起了“我”對黑暗的柔情,讓“我”對黑暗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體驗。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膜拜,又豈是刻意為之?
作者情趣盎然的描寫和充滿靈性的比喻、擬人讓我們動情。在文章里,描寫的手法搖曳多姿,白描、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順手拈來,恰到好處。對于故鄉(xiāng),作者漫不經(jīng)心地白捕勾勒出農(nóng)村的晚秋景象,沖淡平和中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在被蜜蜂蜇了之后,作者更是通過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濃墨重彩寫自己的疼痛,為后面的感悟蓄足了勢,做了有力的鋪墊。為了讓疼痛真實可感,比喻擬人更是靈性十足——“像漲潮的海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剛剛緩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頭了”,“疼痛卻仍如高山的雪蓮一樣,凜冽地開放”。這些描寫,讓不可捉摸的疼痛一下子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覺到了疼痛的力度。
不僅如此,作者對黑暗的真切感受更是讓我們動情。在作者眼里,那處子般鮮潤的黑暗,是那樣純凈圣潔,是我們夢想的溫床。在這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面對黑暗,面對現(xiàn)實,不由得引起了作者的憂慮與思考,或者,這就是作者對現(xiàn)代文明的一種反思,當我們遠離黑暗的時候,夢想也許就遠了……
這是一篇用心感悟的文章,只要我們用心去跟作者交流,就可明白,那是怎樣不一般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