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會
有一個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一到正式比賽中,他就失誤連連,讓自己失望,讓看好自己的人大跌眼鏡。后來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一到競技場上就因為心理素質不好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競技場上,選手之間的較量不單純是實力水平的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質的比拼。只有心理素質好,才能沉著冷靜、從容不迫,才能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如果心理素質不好,一到比賽的時候就緊張,那么選手的真正實力就很難發揮出來。這樣即使他再有實力,也無濟于事。因此,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至關重要的。詹森效應告訴我們,競技場上考驗的不僅是選手的實力,更是選手的心理素質。有些人之所以無法在正式比賽中發揮自己真實的水平,與他們對比賽結果過分重視有關。比如,他們總想著不能輸,輸了會怎樣,這樣無形中就給自己增加了壓力,甚至讓自己累得喘不過氣來,這樣自然難以發揮自己全部的實力。如果懂得淡化結果,注重具體過程。不去過多地考慮結果如何,而是把精力集中于解決問題或比賽過程中,就能很好地進入比賽狀態,這樣就能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靜與放松,較好地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除了體育比賽要求一個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考試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要求也很高。在學校中,不少同學身上也表現出“詹森效應”。他們平時學習刻苦,基礎扎實,成績優異,然而一到大考,就發揮失常,經常表現為緊張、慌亂,腦海里一片空白。對此,心理學家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考試的期望值過高,太在乎結果。有些同學只想考高分,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癥狀隨之而生。這就要求同學們用平常心對待考試,要平心靜氣地走出患得患失的陰影。只要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就行了。請看下面一個案例:
小偉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按平時的考試成績,完全可以考取重點大學。可是他連續兩年參加高考,均因在考場上過度緊張而落榜。考數學的時候,他發現有道題自己沒見過,就緊張起來,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神情慌亂,手心出汗。結果他的數學考得一塌糊涂,最后總成績與理想的大學錄取分數線差了3分。小偉很不甘心,決心復讀一年,下一年一定要考取理想的大學。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他第二次走進了考場。但一進考場,他又感覺全身被緊張的氣氛包圍,明明會做的題目,甚至平時得心應手的題目,他都覺得很陌生,等他走出考場,才恍然大悟。結果小偉又以5分之差落榜。
從小偉的表現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遇到難題時,小偉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才導致遇到了平時沒見過的題目就慌張。其實也許題目并不難,也許小偉靜心思考一會兒就能做出來,但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使得他的情緒難以平靜下來,繼而思維不能進入正常的思考狀態,自然就很難答對題目。
想要克服“詹森效應”的不良影響,首先要相信自己,增強自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在賽場上或考場上沉著冷靜,使自己進入“角色”,發揮出正常水平。
再者,當緊張情緒出現時,要及時通過自我暗示喚起自己的自信,特別是遇到困難時,更要不斷提醒自己冷靜、細心、沉住氣。有些人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暗示自己。不過他們喜歡用“別緊張”“別慌張”“千萬別出錯”等詞語,這樣不但無法緩解緊張的心理,還會強化緊張的情緒。
此外,做家長的不要總是強調孩子考多少分,考多少名,不強求孩子每天做多少題,學習多長時間,而要讓孩子對學習保持平常心態,要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做題的過程,而不是去想考試的結果。這樣孩子在考試中就不會那么在意考試分數,在大考中就不會無緣無故地緊張不安。如此,孩子才能從容走進考場,輕松走出考場。
其實,同學們不僅要在考試中保持自信的心態,做任何事都應相信自己。因為相信自己才能爆發出昂揚的斗志,相信自己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相信自己才能將困難逐個克服。當困難出現時,唯有不斷給自己打氣,相信自己能行,才能更好地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