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霄
摘 要:幼兒教師產生心理問題往往是由社會、家庭方面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職業本身所造成的,而幼兒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對幼兒和其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調整心態、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思想;提高自身修養;協調好人際關系;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關鍵詞: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模范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一直以來都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而幼兒教師更是最基礎的啟蒙教育者,在幼兒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幼兒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性,使得在許多人的腦海里,教師應該是楷模,是人們學習的榜樣。但是事實上,我們不能忽略掉近階段層出不窮的幼兒教師虐童的事件:有的用膠條粘幼兒的嘴,有的將幼兒扔進垃圾桶,有的拎著幼兒的耳朵,竟然還讓另一個教師拍照。這種種行為,令人發指。我們不禁要問:究竟這是怎么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
無可逃避或否認,這些教師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更談不上具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她們在虐待幼兒的時候,連起碼的良心都不存在,應該受到全社會的譴責并得到相應的懲罰。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始考慮到另一個問題,作為幼兒教師這一群體,是否會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壓力或心理失衡?因為教師也是人,既然是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中,就會有各種各樣心理失衡問題,作為幼兒教師來說也同樣不能避免(當然也絕不能作為虐童的理由和借口,體罰或變相體罰這種情況是應該絕對制止的)。而有可能引起心理失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社會方面
人們把教師比喻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楷模,社會輿論要求教師是一個高素質的模范公民。在日常行為規范方面,教師的所作所為往往代表著整個群體,比其他職業更容易受到公眾的監督。而且教師雖然是相對穩定的職業,但不可否認有的地方教師待遇較低,工作辛苦,并且社會上種種價值觀念的變化,都會對教師內心造成很大沖擊。
2.家庭方面
在家庭環境里,幼兒教師既是子女,又是配偶的妻子(或丈夫),同時還是孩子的家長。由于幼兒教師多為女性,往往承擔著很多的家務,并會承擔孩子的大部分教育輔導工作(在許多家庭成員中,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作為家庭的一員,幼兒教師往往會比其他家庭成員花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3.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教師是一項崇高而神圣的職業,而且教師也滿腔熱情地投入其中,但也會有些不盡如人意的情況發生,像前面提到的有的地方收入不穩定的現象等。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幼兒教師掌握更多的業務技能,如,熟練地制作電腦課件等,但有些幼兒教師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在掌握技能的時候不能盡如人意,也不能很好地實現從“實踐型”向“科研型”的轉化,危機感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4.職業本身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雖然沒有中小學教師的升學壓力,但是由于孩子們年齡較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較差,幼兒教師會一直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在工作時不敢有絲毫的倦怠。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教師的心理包括教師的心理角色、教師認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人格特征的形成及其對教育效果的作用以及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維護等幾個方面。因此,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對于幼兒的意義
雖然作為一個社會人,幼兒教師也有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失衡問題,但由于孩子年齡較小,他們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暗示,而對身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又要求其必須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正如索羅門教授(Solomon)說過:“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從父母那邊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愛護,又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所以,要讓幼兒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對于自身的意義
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還直接影響到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作為社會中的公民,作為孩子的榜樣和表率,一個幼兒教師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會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對教育事業也非常不利,而且其自身即使先天有較多潛能,也無法將潛能發揮出來,并且也將無法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幼兒教師應盡量避免心理失衡。
三、調整心態、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
1.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思想
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既然選擇了這一職業,就應該樹立起正確的職業思想,培養起正確的職業道德。不管何種工作,只要是內心真正喜歡的,就一定會主動積極地去尋求各種方法和途徑,來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幼兒教師的工作雖然比較平凡瑣碎,生活又相對清苦,但只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就會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敬業愛崗、踏實工作,把工作當樂事而不是負擔,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孩子們的“白日媽媽”,心理也一定會健康。
2.提高自身修養
現在提倡創建“學習型”的社會,提倡每個公民都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事實也證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取新的信息,對自身的成長發展有極大的好處。在工作的同時,幼兒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自發地學習一些心理學、衛生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較熟練地掌握一些相關的理論,有效地預防心理失衡問題的產生。同時,還可以廣泛吸收其他各方面的知識,用所學來構建一個生活工作的平臺,這樣就可以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來看待各種問題,避免發生狹隘、偏激處理問題的情況。
3.協調好人際關系
作為一個社會人,幼兒教師同樣無法避免和周圍的人發生交往。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為彼此帶來共同的朋友,建立一種愉悅的心情,而糟糕的人際關系則會使人們覺得沮喪、無聊或頹廢,所以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系對幼兒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幼兒教師在和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應正確看待競爭,寬容地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虛心好學、友善相處,心胸自然就開闊了。同時,幼兒教師還應該注意協調好和家長的關系,避免出現居高臨下或指責的態度。而應當平心靜氣地和家長交流,在培育孩子的方面取得共識,家園合力共同進行教育。如果幼兒教師能把家長當作自己的朋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交談、處理問題的話,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為彼此雙方都贏得一份愉快的心情。
4.及進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由于教師的角色特征及職業特點,有時往往會顯得過于清高,對于自身的某些心理問題或熟視無睹或諱疾忌醫。事實上,如果當幼兒教師已經患上心理疾病,而單純靠個體的能力已無法解決時,就應該求助心理專家進行咨詢、診斷或治療。心理專家可以幫助其逐漸學會拋棄與周圍環境不適應的心態和行為,代之以與之相適應的心態和行為,也就促使其不斷自我革新,達到自強、自立、自我健康成長的目的。
幼兒是花,幼兒教師是園丁。只有當園丁都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時,才有精力和能力去培養祖國的花朵。愿我們的園丁都身心健康,愿我們的花朵都爭相怒放!
參考文獻: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劉啟珍.中小學教師心理壓力的自我緩解[J].教育評論,1998(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市級機關民治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