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紅
摘 要:《背影》一文中提到四次“背影”,四次“流淚”,三次“囑”。用幾個“次數”展現了濃濃的父愛和“我”的自省,烘托出了作者淡淡的傷感。
關鍵詞:背影;流淚;囑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總共提到四次“背影”,四次“流淚”,三次“囑”。幾個“次數”讓人看到了一種清香滿溢的慈父的愛,同時也讓讀者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寫此文時淡淡的憂傷。
一、四次“背影”
第一次,“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提到“背影”,點明主題,同時也為下文敘述做了感情鋪墊。
第二次,“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路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詳細地再現了父親的“背影”,以至于這“背影”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腦海中,也印在了千萬讀者的心中。特別是幾個動作“探下”“攀著”“向上縮”“向左微傾”,把“背影”形成了一幅動態的畫面,這一描寫真實地表現了一位父親對自己兒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離別時刻,作者對父親產生了懷念之情。
第四次,“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作者的頭腦中再次浮現出了在車站送別時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身影,又一次點明主題,首尾呼應,同時也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思念,文止而情未盡。
大家太熟悉的是烈日下的父親,燈下的慈母。但是作者通過寫父親的背影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二、四次“流淚”
第一次,“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一次“我”流淚是悲傷的淚。“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其實是父親丟了差事,沒有了工作,祖母去世,“我”看見了“滿院的狼藉”,于是留下了悲傷的淚水。
第二次,“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次是感動的淚水。當時我已經“二十歲”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已經是一個成人了。但是父親還是把“我”當成了少不更事的孩子,通過父親的“送”就能表現出這一層意思來。父親又親自去為我買橘子,而且頗費力氣。看著父親“蹣跚”“努力”的背影,“我”感動得留下了淚水。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次落淚是“傷心”的淚水。父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東奔西走”了一輩子,但是“老境卻如此頹唐”。而此時的我并沒有能幫助家里,還要父親為我操勞。因此“我”留下了傷心的淚水。
第四次,“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一次流的是“心酸”的淚。看到父親的來信,又想起父親送自己“北上”時的情形。父親說“身體平安”,但是又寫到“膀子疼痛得厲害”,字里行間流露出了身體狀況并不十分康健。也說明家庭的狀況并沒有明顯的好轉。特別是一句“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更是引起“我”心酸的往事,不僅潸然淚下,同時也表達了“我”對父親無限的思念之情。
四次流淚,除了第一次是和父親見面,在父親的面前“簌簌地流下眼淚”,其余三次都是伴隨著父親的“背影”。沒有經過太多離別的學生不能感知到親人離別時的那種傷感,特別是在親人送別時,只有在親人轉身的一瞬間才有一種深深的傷感。當再次看見親人的“一紙”“一字”時,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不覺又“淚濕襟衫”。作者四次流淚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一次一次地叩擊著讀者的心,引起無數相似經歷的人的同感。
三、三次“囑”
“囑”,有對茶房的“囑托”,有對“我”的“囑咐”。
第一次,“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因為不去送我,父親為“我”做了詳細的安排,一句“甚是仔細”寫盡了父親的精細。
第二次,“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由開始的不送,又到“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這樣有了更多和“我”面對面的機會。于是又增加了囑咐。父親對“我”的愛躍然紙上。
第三次,“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盡管在前面父親已經“甚是仔細”地囑咐了茶房,但是在離開之前“又”囑托了一次。又一次體現了父親的愛之情。
三次“囑”,把父親的形象描述得越加豐滿,同時也是作者感情的充分流露。
四次“背影”,四次“流淚”,三次“囑”,作者寫的是“真情(境)、真景、真情實感”。“次數”從頭至尾,貫穿全文,既寫出了濃濃的父愛,也展現了“我”深深的自省之情。
參考文獻:
[1]劉新群.背影中的三個“四次”[J].中學課程輔導,2002(8).
[2]余映潮.《背影》說課[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5).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
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