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碧芳
摘 要:美國現代美術早期教育家羅恩非認為:人類必須從小培養對藝術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喪失之苦。他說:請把孩子們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在那里濺水嬉戲,讓他們聽一聽,那輕輕流過的溪水的聲音,也讓他們學一學,那小鳥清脆又甜美的歌聲,同時更讓他們靜靜地聽,那微風拂過樹梢的話語,還有那落葉著地時微小的沙沙聲,請帶他們來看看這個世界優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動你優美感情的,也讓它打動孩子吧!……從美術課堂教學藝術化、多媒體促進直觀教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增加與優秀藝術品直接接觸的機會、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五方面提出如何在美術課中讓學生去體驗自然的美,讓自然的美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體現美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
關鍵詞:美術教學;回歸自然;藝術化;發展的眼光
當美術教師已十年有余,有一件事久久在腦海縈繞。記得那是一節《寫生、變化與構成》寫生課,本人特地安排學生外出寫生,不料學生卻湊成幾伙,嘴里相互間討論著“小丸子……流星花雨……忍者神龜……”竟對微風小拂,百花吐蕊,綠草蔭蔭的美景不聞不問、不理不睬,一臉稚氣的他們竟會對美好大自然如此的漠然!是什么蒙住了他們的眼、鼻……內心的沉痛之意不能言表,思量之下深深感到:日益普及的大眾傳媒對學生產生的作用已明顯是弊大于利,學生整日里被光怪陸離的“商業文化”“消費文化”包圍和沖擊著,幾乎完全占據了他們感受實際生活的空間和機會,將他們束縛在狹小的書本和電視文化以及各種類似與“奧特曼”“卡不達”的故事里。學生人格賴以形成和發展的根基——自身身心協調活動面臨喪失的危險。他們的智慧、品格、個性的獨特品質,創造性被日益削弱,他們獨特的、敏銳的審美感受力被強行替代和掠奪。長此以往,必定將使他們丟失對真善美的認識與追求,并嚴重影響到他們對學習、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終影響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在這沉痛的事實面前深深感到美術課需要擔負起這個重擔——讓學生回歸自然。
自然是最美的,自然是最熟悉的,自然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現在的孩子因為獨生子女的身份被過分地保護在高樓之間,緊閉的大門之內,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甚至農村的孩子也很少有人能分清韭菜和麥苗,更不要說感受自然之美了。美國現代美術早期教育家羅恩非認為:人類必須從小培養對藝術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喪失之苦。他說:請把孩子們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在那里濺水嬉戲,讓他們聽一聽,那輕輕流過的溪水的聲音,也讓他們學一學,那小鳥清脆又甜美的歌聲,同時更讓他們靜靜地聽,那微風拂過樹梢的話語,還有那落葉著地時微小的沙沙聲,請帶他們來看看,這個世界優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動你優美感情的,也讓它打動孩子吧!……可見自然對開啟孩子審美意識的重要作用。在此本人僅以個人感受發表以下幾個觀點。
一、美術課堂教學藝術化
美術課堂教學本身就是藝術教學,藝術教學就需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以體現藝術的美、教學的美。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潛在的精妙之處,如果教師能細心尋求,深入鉆研,精心設計,使學生淋浴在美的氛圍中,被美術課的藝術力量所吸引住,這就在學生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美的種子。
1.語言美
語言是人們傳達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一段優美生動的語言,可以把人帶進夢一般的迷人境界,一段忠懇鼓勵的語言,可以給人無限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架起“教”與“學”的橋梁。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事實也證明,教師美的語言能使學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神游在美的課堂教學之中。因此,我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注意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追求語言的“精”與“情”。
2.情境美
一堂美術課是一首優美的童話詩,一段悠揚的音樂,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都是老師創設的美麗情境。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學習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撥動學生的心弦,加深認識,在情境中感知、認識、理解、訓練。所以我常在美術課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一些情境,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音樂情境、謎語情境、故事情境、競賽情境等。如,在《包裝裝潢設計》課中說到包裝的實用性,我給學生講了有關紹興酒出口的故事,紹興酒一向注重品質而不重包裝,一律以泥壇子裝酒,以致一直打不開國際市場,直到有一天不小心打破酒壇,酒香四溢,才讓老外聞香識酒,識得紹興酒的真面目。故事說明包裝的重要性,然而不好的包裝只會滯銷,不如沒有,包裝意識深入學生的心。這種種情境的創設都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地被美術課的藝術性所感染,真正對美術有興趣,興趣是學生獲得一切知識、掌握技能的推動力,也是創造的基礎。日本有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得好:“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
二、多媒體促進直觀教學
1.簡化難點一目了然
在《方尺圖案》這一內容中,我考慮到結構、邊框、花邊、紋樣的互動性,特地作了一個課件,上課時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個紋樣在不同結構框架下的布局及效果圖、同樣的紋樣在不同的邊框內不同的效果、同樣的方尺圖案有裝飾性花邊與沒有花邊的效果的對比、多樣統一的分割圖與實例圖相結合的展示……語言的表達往往不及實例展示的效果理想。這樣一步步展開演示,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降低了知識難度。最后,在作業過程中,我滿意地發現,學生設計出的方尺圖案既符合本課要求又各有新意,整堂課取得較好成果。我認為,多媒體課件雖需投入不少精力,只要用得巧,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施教。這樣,教者不難、學者輕松,讓大家都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教與學,既省時又出效果,何樂而不為?
2.有效參與,調動學習主動性
美術課本身就是要讓學生的感觀敏銳起來,對于色彩也是一樣。我認為親身參與能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應力,除了讓學生用傳統的顏料作畫外,也可以是電腦參與,后一種形式更新穎,可以使學生把自己的東西充分快捷地表達在畫面上,可以在電腦上進行繪畫、上色等等,比在畫紙上畫靈活性高出很多倍,快了很多倍。譬如,在《色彩的冷暖》一課時,我事先繪好四張一樣的風景白描稿,再給出很多不同的冷暖色樣,先后讓四位學生上來分別用顏色填充表示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色彩。學生選色填入,讓大家在涂色游戲中感受色彩的冷暖,然后讓學生討論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冷色,并詢問:夏天這一張為什么讓人感到很熱(紅色是暖色),冬天這一張為什么讓看的人感到冷(藍色是冷色)等等。通過涂色游戲讓學生可直接在電腦上操作、繪制,他們的積極性高漲了,感知也不再是被迫的,而是變得主動和敏銳起來,如雨后春筍。產生了一般課堂所不能達到的效果,真正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
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中會參差不齊,為了挖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性及造型特點的不同,分別進行鼓勵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的張揚。即使作業畫得不好,也要找出其閃光點。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干凈整齊”“像不像”來作為衡量的標準,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中的自由意識,那我們的接班人將是克隆的后代。大名鼎鼎的沃爾特·迪斯尼小時的經歷就值得我們借鑒。他上小學時,曾把花朵畫成人臉,葉子畫成手,這神奇的幻想非但沒有得到稱贊,反而得到的是老師的一頓毒打,慶幸的是這并未讓小畫家夭折。今天,這樣的事不該再發生在我們教師身上。作為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說一句表揚的話,如,“你畫的畫真棒!”“你這個地方畫得好極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真了不起!”在《裝飾畫》這一節內容里,有些學生基礎不太好,草草畫了幾筆便很乏味地苦坐著,我過去一看,畫面很是單調只有孤零零的一枝。我拿了份例作給他看,說:你覺得它好看嗎?它上面的東西也不多,只是多了幾個復制品,有大有小地排列著,就不顯得單調了。其實你變化的單獨紋樣很漂亮,一點也不比例畫上變化的弱,如果你也能將紋樣進行復制,大大小小地把畫面空余的部分填充起來,你畫的效果可能比它(例畫)還要好呢,不信,你試試看。他半信半疑地看了看我,但馬上干勁十足地做了起來,并且加了許多修飾的東西進去,效果不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給予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和希望,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一生都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增加與優秀藝術品直接接觸的機會
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每一個城市都設有展覽館,不定期地舉辦各種藝術展覽,許多的家長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前去觀賞,甚至是抱在懷里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相對來說,這些孩子由于從小就開始接受美的熏陶,有較強的藝術審美感受力,甚至對很多現代抽象藝術的認可也遠遠超過其他孩子。而我們的教育習慣在教室里進行,學生最多也只是在畫報、書本上間接地獲得與各種藝術品接觸的機會。但是往往在直接面對藝術品的時候,結合一定的情境與氛圍,我們更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與感染。所以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并動員家長共同參與,帶領參觀各種展覽,包括繪畫、雕塑、園林花卉、民間工藝、實用工藝等,也可以抓住身邊現有的、偶然接觸到的藝術品,(如一些現代城市雕塑、裝飾工藝等)讓學生與優秀藝術品直接對話,促使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并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欣賞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的自主欣賞和評述。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同樣的藝術品,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氣氛,在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情趣、不同年齡的人眼里可以傳遞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在引導學生欣賞時應避免出示統一的或教師主觀的評價標準,而應該放松他們所有的神經,讓其自主地去感受、去鑒別,鼓勵大膽地表述與評論,提倡爭論與交流。有意識地誘導接受并認可他人的不同審美觀,承認個人的審美差異,同時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品格。
另外,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絕不是美術教師的單獨行為,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各學科教師應該齊心協力,共同擔負起美育的責任,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美、感受美、理解美、體驗美的時間與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各種“消費美術”相抗衡,還給孩子一片心靈的凈土,讓我們的孩子崇尚真善美,成為真正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五、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
現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全國蓬勃展開。中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
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學生的自由表現,大膽設計創造,外化自己的認識和情感;欣賞·評述則傾向于內化為文化品位和素質品質:綜合·探索則強調通過綜合性美術活動的體驗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研究創造,運用綜合性知識技能去制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欲望,體驗愉悅和成就感。
從新課標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新課標賦予了新教材很多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如,在《壁畫、壁掛的藝術欣賞》教學中,創造學生觀摩壁畫的機會,通過眼睛的看與手的觸摸對壁畫的質感肌理效果有一定的了解;豐富了學生對各種美麗的壁畫的認識;再讓學生發表一下哪一幅壁畫是最美的,美在哪里?通過動手、動口、動耳、動腦的親身體驗,學生獲得了認可,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口語交流的體驗,有效地創設了體驗學習情景和體驗學習的氣氛,體驗學習的師生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產生了愛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擁抱知識,認識知識,學習主體與知識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學習中,知識融入了學生的生命之中,使學生嘗試到每一次學習體驗都是生命意義的升華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而獲得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現今,我們適逢美術新的課程改革時期,應該更加主動地學習、探索、實踐,走出過去美術教學的傳統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讓每一堂美術課都有精彩的體現,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散發出燦爛的光芒!關注身邊的美,找到真正的美,就從美術課開始。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湖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