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為現代醫學病名,是過敏性炎癥的皮膚病。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類。本病具有多形損害、對稱分布。自覺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等特點。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可泛發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泛發于全身的有浸淫瘡、血風瘡、粟瘡等,發于耳后者為旋耳瘡,發于陰囊部位者稱腎囊風,發于肘、膝關節屈側者稱四彎風,還有乳頭風、臍瘡等。
方一
組方:苦參、蛇床子各50克,白鮮皮、川槿皮、黃柏各30克,百部、蒼術、川椒、龍膽草各15克,荊芥、防風、徐長卿、明礬、芒硝各12克,薄荷2克。如屬滴蟲感染,加鶴虱、石榴皮、鐵莧菜各15克;如屬真菌感染,加虎杖根、五倍子、野菊花各20克。
用法:水煎外用,先熏后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30分鐘。每劑可連續使用2~3天。3劑為1療程。
主治:陰部濕疹瘙癢。
方二
組方:潔爾陰10毫升,8萬單位慶大霉素2支,氯苯那敏2片。
制法:取氯苯那敏研細,加入潔爾陰及慶大霉素液中,調成稀糊狀,瓶裝備用。
用法:用藥前將患部常規消毒或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待干后將藥液涂其表面。每日3~5次,待瘡面結痂、痂皮脫落后病愈。
主治:濕疹性膿皰瘡。
方三
旋耳瘡是耳郭、外耳道等處皮膚瘙癢,紅腫疼痛,流黃水,甚至起水皰、糜爛的皮膚病。多由風、濕、熱邪侵襲肌膚,或因脾虛挾濕而致。相當于現代醫學之耳部濕疹。
取黃柏、煅石膏各30克,枯礬15克,共研極細末,每次取適量藥粉調勻吹耳。每日1次,直至痊愈。
注:本方適用于濕熱型旋耳瘡。
方四
陰部濕疹是濕疹的一種特殊表現。發生在肛門及男性陰囊、女性外陰,局部出現劇烈瘙癢、糜爛、滲出及肥厚性增生等。中醫稱之“腎囊風”、“繡球風”。
取生甘草6克,五倍子、蛇床子各30克,紫草、土槿皮、白鮮皮、石榴皮各15克,黃柏、赤石脂各10克,裝紗布袋中,扎緊袋口,置鍋中,加水約5000毫升,煎取藥汁約3000毫升,以浴盆裝藥汁,趁熱熏洗陰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約20~30分鐘。每劑藥可重復使用2~3天。連用7劑左右。
方五
以蛇床子、胡黃連各30克,黃柏15克,威靈仙18克,海桐皮、苦參、何首烏、當歸、白鮮皮、百部各20克,煎水熏洗陰囊濕疹可獲較好的療效。一般每天熏洗2~3次,每次15~20分鐘。
注:本方主治陰囊濕疹。
方六
組方:蒼術、黃柏、花椒、檳榔、龍膽草各10克,煅明礬12克。
用法:把上藥前五味炒黃,共研細末,再加入枯礬拌勻,瓶裝備用。根據濕疹面積大小考慮用藥多少。以麻油或菜油調成稀糊狀,加熱后,涂搽患處。每日搽2~3次。一般用藥3~5天,即能收濕止癢、結痂。
功能與主治:清熱除濕、止癢殺菌。治療陰囊濕疹,瘙癢無度,破潰流黃水者。
注:用藥期間,忌食魚蝦及辛辣刺激等食物。
方七
組方: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滑石粉各20克,黃柏、防風各15克,烏梢蛇3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取汁外洗患處。一劑煎3次,待涼,每日分3次外洗,連用3~5劑可愈。
注:少食辛辣燥熱之品,保持局部清潔,勤洗內褲。本方主治腎囊風。
方八
取吳茱萸、黃柏各80克,苦參60克,枯礬20克,醋精適量。將上藥研極細末,過120目篩,瓶儲備用。用時取藥粉適量,用凡士林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每日2~3次。
主治:陰囊濕疹。
方九
地骨皮、白鮮皮、黃柏各30克,土槿皮、牡丹皮、鮮石榴皮各15克。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30克,慢性者加蛇床子30克,芒硝30克。用清水3000毫升,煎取藥汁2000毫升,盆裝,趁熱坐于盆上。熏洗陰囊部位,待藥汁溫度與體溫接近時,即坐于盆中,浸洗陰囊,每次30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10天為1個療程。
方十
組方:野菊花、苦參、檳榔、生百部、浮萍各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置盆內熏洗頭部,每日熏洗2~3次,一般洗后5天即生效。
注:本方祛濕解毒,殺菌止癢。適用于男女頭皮濕疹,瘙癢不堪,或抓破流黃水。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以及魚、蝦、蟹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