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鳴燕
摘 要:幼兒與大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因此幼兒在大自然中學習會覺得特別有趣,大自然不僅培養(yǎng)幼兒在觀察中的耐心和仔細,也給予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激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究欲望,更讓幼兒在探究中陶冶情操。
關鍵詞:幼兒園環(huán)境;考察;小班幼兒
幼兒園的自然環(huán)境對幼兒來說就像魯迅眼中的百草園,這里真的有無窮的奧秘。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這一書中也明確提出:沒有一處無用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環(huán)境應該具有教育的內涵。筆者認為,幼兒園的室外環(huán)境得天獨厚,每個地方賦予教育者的是一個活的教學內容。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最能吸引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興趣。容易引發(fā)幼兒發(fā)現事物的特征,尋求事物間關系的思維活動,充分利用環(huán)境,讓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是教師進行“自然科學”教學的目標和方法。下面筆者從在小班幼兒中開展自然探索活動的記錄為例。嘗試探求《指南》指導下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引導方法。
秋天花園中長滿了果子,石榴、蜜柚、橘子、棗子。幼兒會友好地和它們進行親密的接觸,每天看看它們的變化。還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樹一些稱呼,如,橘子樹媽媽孩子真多,她彎著腰,有些累。蜜柚樹媽媽的孩子真大,這棵蜜柚樹媽媽的孩子又多又大,好有本領。橘子黃了,蜜柚果的顏色也變了,棗樹媽媽的孩子太小了。某一天發(fā)現橘子樹上的果子少了很多,于是個個神情黯然,失落的心情一直帶到教室。我只能開導他們,橘子媽媽的孩子長大了,他們要離開媽媽做好事去了,你們猜他們會做什么好事呢?回答是:可以給我們吃!我們會長高。
桂花開放的時間很短暫,在開放的那幾天我們天天抽時間來看望它。圍著它做游戲,我們還會謝謝桂花樹媽媽給我們帶來了好聞的香味,拾一些掉下來的花朵帶到教室和他“對話”!問:花朵,你怎么會掉下來的?
幼兒最好奇的還是那棵大樹,說比房子還高,那是一把大傘。還稱呼它為大樹爺爺(我讓農業(yè)局的朋友考證,是“黃山欒樹”,當然我沒有告訴他們樹的名稱),他們看見大樹爺爺的葉子和枝條一片片一根根的凋(掉)落。愛美的女孩子還傷感地說大樹爺爺的頭發(fā)掉了,不漂亮了!這時我不管他們聽懂沒聽懂地說:大樹爺爺怕葉子寶寶受冷,就對葉子寶寶說:孩子們,你們先到地上暖和暖和,明年再到樹上來。于是每當路過大樹下,幼兒就撿著落葉、小枝條,比畫、玩耍。還將枝條帶回教室插在器皿里,戶外活動時帶著這些枝條玩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游戲(那枝條軟軟的,較安全)。
好奇心是幼兒探究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對幼兒的探究熱情和積極性加以保護,根據小班幼兒的理解能力適時引導啟發(fā)。
春天,萬物蘇醒。他們對那些灌木以弟妹相稱(一方面這些灌木比他們矮,另一方面也總認為自己長大了)。初春,一邊的灌木葉是紅的就稱其妹妹,另一邊是綠的就叫它們?yōu)榈艿埽涿妹瞄L葉子了,樹弟弟也長了)。葉子長出來了、多了、高了,這些話他們會說很多。
有一天我們到大操場散步,陶鑫凱(化名)指著那兩棵盤槐樹驚喜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樹姐姐長出的長頭發(fā)多好看,那樣稱呼盤槐形容盤槐我感到一驚,隨后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在幼兒看來,幼兒園的一草一木是和他們共同成長的朋友啊!
那么多的樹都長出葉子了,唯獨那棵被幼兒稱之為大樹爺爺的樹還沒有長出葉子,每每走在大樹下,他們都會情不自禁地問上一聲,大樹爺爺你什么時候長葉子啊!有一天俞天齊(化名)眼尖,發(fā)現了新芽,于是,整個幼兒園沸騰了,大樹終于不負幼兒所期望,發(fā)芽了,長出新葉來了。我問幼兒:大樹爺爺長出了葉子,它會開花嗎?他們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說不會的理由是我看見過好多都開過了,謝了!它應該不會開了,有的說好多大樹都不開花的。
等樹葉長得有點茂盛時,大樹開花了,那是一種小綠花,開在樹葉中間。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新芽。幼兒并沒有發(fā)現,我也不告訴他們:其一,樹長得高,花開在葉子中間,雖然一大簇,一大簇的,因為與葉同色,小班幼兒不會那樣仔細觀察。其二,對待沒有明顯特征的事物,小班幼兒很可能沒有興趣,老師自認為有效,但幼兒肯定覺得不有趣,反而失去好奇。
過了下雨的雙休日。周一,天氣一晴,那些花朵就開始凋落了,早上因為阿姨打掃過,地上的花朵不是很明顯,等我們在教室進行完教學活動后,那大樹下又鋪上了花地毯,我?guī)е變簛淼酱髽湎拢瑔査麄兊厣闲⌒【G綠的東西是從哪來的?因為還在不停地掉,所以答案很明了(大樹爺爺身上掉下來的)。是什么?有的說是小葉子,有的說是花,爭論一番后,比較后,覺得是花朵,這個結論得到老師的肯定,大家特別興奮。一陣風吹來又落下好多小花,這時,葛彥妮、謝語宸(化名)大聲地說:哦!下花雨嘍!大家就一起仰著頭呼和。這時文靜的沈鈺妍(化名)悄悄地拉著我的手,指著空中一朵被蜘蛛絲掛著的花說這朵花在蕩秋千,我讓她自己去請小朋友來分享她的發(fā)現。(我沒有自己請,是在培養(yǎng)她的大膽、活潑。)小朋友就你推我擠爭相看那朵蕩秋千的花。我對他們說,誰的眼睛亮誰就能找到另外蕩秋千的花,還真有三位男孩子找到。與此同時,有五、六個女孩子已經在大樹下花崗巖的地方就地燒起了花“飯”。張涵博(化名)問:樹那么大,它的花怎么那樣小?我沒能給出答案,說了長大了自己去找之類的話。現在想想,也可以這樣說,樹的樣子不一樣,他們生的孩子樣子也會不一樣。
從小班幼兒的視角出發(fā)“考察”自然,還帶有明顯的擬人色彩,老師采取的策略是盡情享受快樂的同時獲得有意義的經驗。
我們還對春天里長出的野草研究了一番:有一種野草開的花是白的,結的種子是心形,我們給它冠以心形花;那種花柄很細,種子星星點點的。我們冠以星星花等等。我們將這些野花請進教室養(yǎng)在自然角里,看起來有一種別樣的美。雖然他們對這些事物不會有太多的記憶,但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又讓幼兒在生活中發(fā)現美、陶冶情操。
種植園地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冬天我們看到了蘿卜和青菜。到了春天我們看到了不同顏色的花,我對幼兒說我們知道黃的是油菜花,那白的那種是什么花?引導幼兒回憶冬天我們還看到過什么?俞天齊(化名)不愧是家住在農村的,經我這么一問,他馬上說是蘿卜花。小朋友輪流看了植株下面的蘿卜。快要回時,大班小朋友在張老師的帶領下也來到種植園地,也真巧了,偏偏這時聽到有大班小朋友在嘀咕:白的是什么花,我們的小朋友像小老師那樣自豪地告訴他們——那是蘿卜花!
《指南》中明確指出的“幼兒科學探究的目標包括三個緯度:情感態(tài)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這三個目標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切忌讓幼兒分別學習和對幼兒進行單獨訓練。”老師從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適宜地支持和引導幼兒探究自然,把這些目標巧妙融合。
挖掘幼兒園環(huán)境中的科學教育作用,將幼兒身邊的事物和常見現象作為幼兒探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使幼兒發(fā)現奧秘獲取知識、體驗探究自然所用的方法,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參考文獻:
劉占蘭.《指南》中的幼兒科學探究[J].幼兒教育,2013(16).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東風藝術幼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