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自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提出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之后,國內外的學者不斷地探討非智力因素對人類,尤其是對兒童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教師、家長重視培養兒童的非智力因素。綜合眾多研究者對兒童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研究,筆者認為,兒童非智力因素由兒童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四種心理因素組成,它是兒童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兒童非智力因素對其學習過程具有動力、定向、鞏固和彌補的作用。一個智力水平較高的兒童,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往往會影響他智力因素的發展。相反,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兒童,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發展,很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因此,兒童的非智力培養對其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一線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提煉出培養兒童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心得,以期與眾多的學者、一線教師交流探討。
一、創設適合的環境讓兒童在體驗中培養情感
1.兒童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叫情感
情感總是與認識緊密相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情感。積極情感推動人的智力發展,消極情感阻礙智力發展。
2.創設和諧的環境,在兒童需要的基礎上培養兒童的情感
在生活和教學中當兒童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情感。所以創建和諧、歡樂、團結的生活環境是兒童情感培養的重要條件。將愛與合理要求相結合,不僅使兒童充分得到愛,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3.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兒童的情感
情感總是伴隨認識而產生和發生,只有對某種事物的了解和認識比較深刻,產生的情感才會深刻。通過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培養和保護其好奇心,引導他們去探索、思考,是兒童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
二、激發良好的動機讓兒童在行動中培養意志力
兒童意志力是為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上自覺克服困難時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意志和行動分不開,當按事先考慮好的目的、計劃去行動,努力克服行動中遇到的困難,叫做意志行動。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為達到目的,去選擇方法和手段,這種活動稱為動機,即內部動力。當代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就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受教育者本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實現。在教學中要想將目標變成兒童的內部動力,應做到:目標要符合兒童的實際水平,讓其目標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而一旦目標制定,要嚴加督促、嚴格執行,決不妥協;要磨練孩子的意志,將活動堅持到底,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三、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兒童在操作中培養學習興趣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兒童學習的動力源泉,而對兒童興趣產生的原因不是非常清楚。有學者指出,兒童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就產生情緒的快感,這種選擇性態度,稱作興趣。比如,愛好讀書學習的父母,其孩子大多對書本也有較濃厚的興趣;愛好體育活動的家長,其孩子對體育活動也會產生很大的興趣。
兒童學習的動力多靠已形成的興趣維持,并主要是直接興趣。利用直接興趣培養間接興趣,是兒童興趣培養的有效途徑。首先,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兒童的動手操作能力,這是引起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讓兒童在參與互動中激發興趣。其次,教師要為兒童創設良好的物質與心理環境。讓兒童在所處的環境中學習成長,通過豐富的游戲,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四、樹立良好的典范讓兒童在模仿中培養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人的性格對人的影響作用。性格是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是對客觀現實穩固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社會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它標志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原則和方向,有好壞之分。性格是比較穩定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這就是性格的穩定性。性格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當影響性格的因素發生變化時,性格也會發生緩慢的變化。
一般說來,兒童良好的性格表現在:做事認真、一絲不茍;誠實、勤勞、正直、勇敢、熱情、開朗;善于獨立思考,善于觀察,勤奮好學,具有自信心和獨立性。教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性格培養受老師影響最大,老師的舉止、談吐、音容、笑貌都會給兒童的性格發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兒童優良性格的培養,首先,老師要以身作則,要以自己良好的個性、情操去感染孩子、影響孩子,而對自己的不良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糾正。其次,不要過于溺愛孩子,否則,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現為驕傲、放肆、任性、懶惰,有時表現為自私,不關心別人。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想使兒童將來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材,一定要重視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只有從小培養,認真抓起,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