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因此怎樣讓學生用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獲并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如何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素質得到提高,從而締造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是課程改革走到今天,所有老師們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通過這幾年的不斷學習,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目標,把握課堂教學方向
教學目標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和能力訓練的具體要求,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而對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和把握又是對這節課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因此如果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不恰當,會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的事倍功半或南轅北轍。反之,如果為每一節課都制訂了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有利于教師合理恰當的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體目標的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把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目標進行有效整合,注重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得以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得以增強。
二、創設情境,授人以漁先誘人以魚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可見,課堂創設問題情境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實施建議也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今天,情境教學受到教師們的普遍重視。但是,我們也經常看到,在創設情境時有些教師只關注情境的趣味性,不關注情境的簡約性、導向性、思考性、挑戰性,導致創設情境流于形式,致使教師在這一環節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偏離了教學內容,丟失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要走出這一誤區,我們必須明確新課程中所倡導的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從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本著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服務于課堂教學的宗旨,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實踐活動開始,把學生引入一種參與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積極嘗試和探索新問題,激發探索的動機,從而使情境創設真正實現授人以漁,先誘人以魚。
三、學習過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全過程,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設意識,為學生的終生發展積淀因素。
比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首先讓學生回答以前學過的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然后拋出“比有沒有性質”這個問題。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首先組內成員分別說出各自獨立思考情況、相互質疑問難、找出問題、共同推導驗證,最后統一意見,整理方案,組長做好記錄向全班匯報。幾分鐘后各小組匯報了自己成功的喜悅。這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感受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組織活動,擺正主體與主導的關系
數學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教材、教師應進行互動,在互動中資源共享,心有靈犀,觸類旁通,從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的結構中,才能成為有用和有效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明確一點: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學習,學習活動是學生、教材、教師的互動。我們在組織各個環節的教學時,要始終擺正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收放適時,輔導適度。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創設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操作、感知。即讓學生通過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列舉生活中一個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東西;互相用手勢表示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的圖形;讓小朋友在面積是1平方米的紙上站滿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建立了對空間圖形的表象,增強了體驗。這樣的學習,將學生原來儲存于腦的生活經驗,上升為系統的數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堂的高效性研究是課程改革中一項復雜的工程,以上幾點是我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要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真正達到高效,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從課堂的每個元素,每個細節著手,只有每個方面都得到了優化,才能真正達到課堂的高效。
(作者單位 山東省茌平縣振興聯合校棗鄉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