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小懶
“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當中,他們的媽媽經常遍體麟傷。老大想:媽媽太可憐了!我以后要對老婆好點。老二想:結婚太沒有意思,我長大了一定不結婚!老三想:原來,老公是可以這樣打老婆的啊!”
親,您會是哪種想法?
即使所處環境相同,思維方式不同也會決定不同人生。同理,在面對婚姻與孩子的問題時,也許我們要找到的,不過是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
離異孩子問題是個偽命題?
主持人:“孩子是父母帶到人間的天使”。如果婚姻紅燈亮起,“離異、孩子”便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這里有兩位離異人士,在離異前有什么考慮?
緹:我離異從有動議到執行是很短的,也就是說我在其中沒有受損很多。唯一糾結點就是孩子。因前夫能給家庭提供物質的支持,所以剛開始糾結于離婚后,我的孩子能不能過上相對優越的生活?當然最初的離不離有一個點,慢慢的離不離又演變成另一個點:那就是我確實不想和他生活了。后面糾結的點就覆蓋了前一個點,以至造就了又一個想法:“我離異后一定要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當時倒沒想過諸如:父母對孩子的爰會不會充分?別人怎么看他等問題。我一直不會在別人的看法上投入很多精力。
主持人:你在思考孩子問題的時候,相反給了你動力,未來怎么樣對待孩子的動力。
緹:主持人能這么說我很高興。確實是因為當時壓力和責任太大。因為你會有即將重生的喜悅和激動,那種感覺挺不一樣的。一方面孩子會成為你的負擔,但另一方面,你為了他不能倒。我記得當時我還寫了一篇文章《一切因為有了你》:一切因為有了他,我不可以讓自己不如從前。
主持人:這是否是基于你對自身能力的自信?
緹:嗯,我還是比較自信的。呵呵。
主持人:杜導呢?
杜:我倒沒有什么掙扎。幸福是屬于自己的。考慮會有。男性如果做好兩種心理準備,一是有責任,二是能擔當,你才會去做這樣的選擇。
在離異前會有什么考慮?
緹:當中唯一糾結的點就是孩子。
杜:男性如果做好兩種心理準備,一是有責任,二是能擔當,你才會去做這樣的選擇。
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傷害會小一些。
豆:離異的傷害主要看父母是否把孩子安排好。
楊:如果父母同時擔當好自己的角色,是不分年齡的。主要是看角色有沒有缺位。孩子多大時離異傷害會小?
缺少了一方的教育,會不會有缺失?
杜:我覺得影響不是太大。當一方缺失,另一方一定要支撐起來,要把那角色擔當起來。
豆:我覺得缺失是有的。我從小很想撒嬌,但從沒有機會。
18歲是父母的離婚季?
主持人:社會上有種現象,孩子考上大學后也是父母的離婚季。杜導離婚時小孩多大?
杜:不到3歲。
主持人:會不會孩子小些或18歲后離異對孩子的影響會小一些?因為孩子在青春期會有叛逆,矛盾和焦慮過多帶來的傷害更大?杜:應該會有這方面影響。孩子很小時,對很多事物不會有太多的判斷性,傷害會小一些,10歲左右,他會有自己的判斷,像我的孩子現在有14歲了,就更有主見了。
豆:我沒覺得這有年齡之分。我父母離異也是在我3歲左右,但那時我也記事了。我的看法是:離異的傷害主要看父母是否把孩子安排好。我是跟著我爸,因他常年在外做生意,實際上是把我丟在奶奶家。我總感覺被漠視,很無助。為什么不在我大一些的時候,我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再離婚?
楊:豆豆的經歷正符合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格的形成是3-5歲左右。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越小的創傷對人格形成影響更大。比如男孩要向爸爸認同,女孩要向媽媽認同。如果這方面失去了的話,會影響他在成年后人際交往中的角色扮演。所以說這一時期父母的離異對孩子的傷害會大一些。當然,如果父母同時擔當好自己的角色,是不分年齡的。主要是看角色有沒有缺位。杜:我還從來沒討論過這樣的問題,今天好好梳理一下。離異后孩子媽媽在老家,基本上都是我和我媽媽在管。孩子一直沒脫離生活圈的關系。所以從他心理來講,還是比較完整的,從學習和成績上來講,也屬于中上,為人處事方面也很規矩,誠實。因從小對他的教育一直沒有放松,孩子心態和學習都很正常。
緹:你再組家庭時,孩子有多大呢?
杜:10歲吧。
緹:那他們之間的關系怎樣呢?
杜:關系還不錯。
緹:我的孩子在我和現任老公之間的角色是和平使者,他自稱是維和部隊的。我覺得我兒子在老公面前表現太好了。
楊:你有沒有覺得失真?
緹:他的好是真的,因為他希望他所生活的家庭和諧美好,但這里面也許有他刻意努力的成分。
主持人:杜導,你的前任太太有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嗎?
杜:他母親因為隔得遠,會管得少一些。
主持人:這種缺失有沒有什么影響?
杜:我覺得影響不是太大。按道理是父母雙方的責任。但當一方缺失,另一方一定要把那角色擔當起來。如果兩方都不管,孩子一定會有問題。
豆:我覺得缺失是有的。我從小很想撒嬌,但從沒有機會。所以后來我就變成了不說話,不出現。在家里故意表現得很笨很傻,但在外面我是很活躍的。
應如何定位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
主持人:離異后,應如何給孩子談到前妻或前夫呢?
緹:我覺得孩子會想對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有個認知。就是,他是偶然來的還是必然來的?他是突發事件,還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作為父母不應該否認或避諱那一段過程,并且可以真實地告訴孩子:你是愛情的結晶。這樣他會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
楊:“我是愛的結晶,我不是個失敗的產物,這是對自我的認同。”我認識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他會對自己有個否定的態度,當然,這在原配問題家庭里也有。父母親千萬不要認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要直接溝通對原配的真實感覺。你如果不說真的,孩子會構建一個情景,這種情景通常是反的。
主持人:小奇在父母鬧離異時,也是扮演協調的角色嗎?
奇:我會直接叫他們不要吵。如果要幫也是幫我爸。因他一直是處于弱勢。
杜:除此之外呢?
奇:太久,記不住了。我父母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爭吵,幾乎都是為了錢。爸爸不能掙錢,并且身體也不好,媽媽就覺得他很沒用。她自己跑到別的城市謀生,我和哥哥就一直由我爸照顧。
主持人:你現在對你媽媽是怎樣一種感情呢?
奇:以前我很討厭我媽的。但現在理解她了。她曾給我說:當初一個人出來的時候很想我和我哥,很孤單,想著想著會哭。其實她也有她的苦衷。
緹:那他們最終沒有離婚是為什么呢?
奇:也是因為孩子。我和我哥。
主持人:你父母現在的狀態是什么呢?
奇:他們還是一直吵,只是吵得沒有以前厲害了。他們到現在還分居,只是過年過節的時候一家人會聚在一起。我父母是潮汕人,在他們的觀念里:離婚是很丟臉的事。
緹:你有女朋友嗎?
奇:散了。
緹:那你和女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有沒有受父母關系的影響呢?奇:強勢的女人我不會找。我怕母老虎。
主持人:那你有想過不要成為父親那樣的角色嗎?
奇:是的。我覺得男人要擔當起一個家。
杜:夫妻之間,不能因為一方能力弱而責備另一方,這種必然會造成心理失衡。如果心態平衡家庭就平衡了。
主持人:經常會聽到一種說法:不找離異家庭的孩子結婚。這種聲音挺多的。楊老師怎么看父母離異對孩子婚姻模式的影響。
楊:這種想法無可厚非。離異一定是有一些模式代際相傳的。模式是可以復制的,這種影響應該是有的。你剛才問小奇的問題挺好的。比如小奇將來找的妻子也有可能真的會成為他母親的角色。很奇怪,這種模式就是在那里的。
主持人:那我的父母很恩愛呀,但我家離婚率也挺高的。父母的模式完美,稍有不滿意,就想著離婚。這也是個反作用。
楊:我的建議是:不要過于受父母的影響。孩子不要去調解、參與父母的事。那是他們的事,你要有獨立的人格,而你去協調,是充當了父母的父母。所以我在咨詢中,會盡量把孩子從家庭剝離,從自我的發展去走。這樣就會少受父母模式的影響。
緹:這就像二元對立原理。你過于要那個正的東西,那個負的一面就隱藏在背后。
楊:是的。
緹:有句英語諺語:生活是打包來的。我一直有個倡導:我不希望這種聲音愈演愈烈成為定論。好像每個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有問題。我也很認同楊老師剛才說的:孩子不要試圖過于在父母的生活中擔當角色。父母自有他們的功課和人生。花開有時,結果有時,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他要擔當維和部隊的職責,他不會輕松的。所以我把兒子送出國留學,讓他到廣闊天地里自由生活。
不離婚的真相:為了孩子?
主持人:你兩位都是果斷離婚的人,但我們也常聽一些人說:為了孩子而不離婚。
楊:最開始不離有可能真是為了孩子。但孩子長大了還這樣說,并不完全是因為子女。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個性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不離可能是別的原因,也許是傳統觀念,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也許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不敢面對未來的生活。。緹:可能我這樣對小奇父母分析會有些小不恭敬。我還會想,類似于這樣的吵架狀況,他們彼此還是需要的。這種模式就是他們生活的模式。他們不知道好的模式在哪里。有很多原配家庭的人,抱那種觀點的人還有這樣的恐懼。他們太恐慌未知的東西。他們想象和演繹的東西特別多。
楊:人性有時很復雜,他會面臨很個性化的問題,但他會投射在家庭身上,這種投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像奧巴馬就是離異家庭出來的。也是非常成功的。
主持人:有些人甚至會在矛盾的過程中“享受”那種模式。
楊:是的。有些受虐的和施虐的人是互為依存的。他們的價值體現就在這樣的模式中。
主持人:就像小奇父母,會不會也是這個原因?
奇:我媽還是很傳統。她認為離婚是敗壞名節。
緹:你有想過結婚后絕對不離婚?
奇:順其自然吧。
主持人:豆的父母離異在你擇偶時有什么影響嗎?
豆:正面影響,我在選擇婚姻對象時,會很慎重。
緹:豆,你認為自己是有悟性的人嗎?
豆:我覺得算有吧。
緹:是的。我有個感覺,當我們用某種概念去討論一個問題時,是會容易出現偏差的。每一個人性里,都會有三部分:天定的一部分,自我開悟的一部分,父母和社會對你后天的一部分。作為孩子要有悟性,這很重要。他會讓人生舒展。
豆:20歲的時候,我會有草木皆兵的感覺。
緹:但原配家庭的孩子在那個年齡也會出現這樣的困惑和經歷呀。我覺得父母的引導很重要。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五毛錢的時候,她會說:去吧,買個好心情吧。
楊: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大不大?這只是過程中的一個事件!真正對孩子的影響還是父母本身的人格和平時作為父母是怎樣對待孩子的。這也印證了你剛才說的極其反對的言論:不要找離異家庭的孩子。如果孩子糾纏在父母離異的事件里,就會走同樣的模式。
主持人:我們今天探討離異,不意味著未離異家庭的問題會少。
杜:有些家庭是為了不離而不離,其實之間的矛盾更大,對孩子的傷害也會更大。
緹:也有表面繁榮,實際忍辱的問題家庭,這也會讓孩子覺得家很做作,不真實。父母營造的那種繁榮很沒意思,很沒勁。
主持人:看來媒體的焦點應該在問題家庭上。
楊:每一個家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大問題也有小問題,重要的是客觀看待,個體分析。
緹:不給任何一種家庭狀態扣上帽子,強加概念,這才是社會認知的進步。
矛盾碰撞
A觀點
愛、溫暖、理性比婚姻完整對孩子更重要。寧可孩子生活在溫馨的不完整家庭中,也不要孩子生活在冰冷的“完整”家庭中。
1.假單親家庭比離婚更傷害孩子。2.孩子成為父母不離婚的理由,使孩子心理負罪感史大。3.不良婚姻給孩子壞的婚姻樣板。4.父母之間的敵對情緒甚至相互攻擊,扭曲孩子的性情。5.父母一方的不良行為給孩子壞影響。6.現在的社會環境對單親家庭較為接受和寬容,孩子受歧視現象減少。
●B觀點
離婚對孩子多少都是有傷害的,為了孩子,保住一個完整的家庭是責任感的體現。
1.離婚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打擊,易導致其性格缺陷,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弱。2.父母離異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家庭溫暖,必然會有情感缺失。3.社會對離異家庭的偏見和歧視,使離異家庭的孩子自卑感史強,比較敏感、早熟。4.離異家庭的孩子長大后易在自身的婚戀問題上經受坎坷。5.孩子與繼父母關系不良,會導致孩子與家庭的關系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