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眼中,植物不會思考,沒有感情,和石頭沒啥兩樣。然而,科學家發現植物有大腦,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它們感知世界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有些植物甚至可以辨別白晝時間長短的變化,會用氣味傳播花粉,計算紅光的兩種不同色調的比例……
植物沒有眼、耳、口、鼻,但同樣能看、聽、聞、摸。
清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發出的紅光就像“起床”命令,讓植物們在陽光下盡情生長。傍晚,植物們“看”到太陽發出的最后一縷紅光,隨之“入眠”。
不僅如此,植物們還可以通過莖和葉感知光線的明暗變化,會區分紅色和藍色,看到光譜中我們無法看到的遠紅外線和紫外線。
而且,它們能分辨光線的強烈和昏暗的區別,判斷光照時間還有多長。
所有植物都能感知氣味,可利用嗅覺與同伴溝通。
寄生植物菟絲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其他植物生存,而它尋找寄主的方式就是依靠嗅覺。
番茄是自然界中菟絲子最喜歡的寄主植物,菟絲子只要“聞”到番茄釋放到空氣中的微量化學物質,即便是僅僅涂有番茄汁的橡膠,它也會堅定不移地撲過去。
如果一棵楓樹受到了臭蟲攻擊,它就會向空氣中釋放一種信息素。鄰近的楓樹“聞”到這種信息素后開始生成某些化學物質,對抗即將發生的臭蟲攻擊。
另外,你也許聽說過吧,如果把一個成熟的水果和一個未成熟的水果放在一起,那個未成熟的水果會熟得更快。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成熟的水果向空氣中釋放了一種催熟信息素——乙烯,未成熟的水果“聞”到它,就開始自我催熟。
植物愛聽音樂。法國植物學家兼音樂家喬爾·斯特哈默每天給番茄苗彈奏3分鐘的特定曲目,結果發現番茄苗的生長速度提高了3倍,而且長出的番茄格外甜。
同時,他發現這種音樂能抑制花葉病毒酶的活性,從而有效預防了番茄花葉病。
不僅如此,植物還特別喜歡聽好話。德國某公司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番茄分成兩組種植。
這兩組番茄所用的土壤、水分、肥料等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是甲組番茄每天會聽到“您好”、“祝您長得健壯美好”等問候,而乙組番茄卻聽不到此類問候。結果甲組番茄長得非常茂盛,產量比乙組高了22%。
風吹過,樹枝在風中輕搖;藤蔓憑著感覺搜尋和攀附其他植物;你碰一下害羞草,它會猛地閉合葉子……可見,植物們也有觸覺。
非洲中部生長著一種叫“綠色殺手”的植物。它葉小而柔軟,枝條呈放射狀鋪在地上,如同一塊綠色的地毯。
你千萬別被它柔軟的外表迷惑,其實它是一種很危險的植物。一旦人或動物踩到它那類似地毯的枝條,它的枝條立馬就會卷起,把入侵者裹得嚴嚴實實,然后慢慢吮吸其血液,直到把血吸干。
食肉植物捕蠅草對觸覺敏感度最高。每當蒼蠅、甲蟲甚至小青蛙等昆蟲爬上它形態特別的葉子時,它會立即感覺到,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閉合,那倒霉的昆蟲便成了它的美食。
此外,植物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信息、傳遞情報。研究者對植物的葉子加熱、通電,結果發現,受到刺激后的幾秒鐘內,葉面的電壓發生了變化。
當研究者不停地刺激這片葉子時,其他未受刺激的葉子也出現了相同的電壓變化。
植物不僅可以感知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懂得喜、怒、哀、樂。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專家克里夫·巴克斯特把測謊儀的電極連到一株植物的葉片上,然后向其根部澆水。
當根部開始“喝水”時,他驚奇地發現:測謊儀的電流計圖紙上,自動記錄筆記下了一大堆鋸齒形的圖像,這種曲線與人在高興時的曲線圖形很相似。
巴克斯特隨后改裝了一臺記錄測量儀,并把它與植物相互連接起來。他本打算用火燒植物的葉子,然而他僅在心中想了一下燃燒這個動作,記錄圖像瞬間就發生了變化。
他拿來火柴,剛劃動火柴,記錄圖像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燃燒的火柴還沒有接觸到植物,記錄儀的指針就開始劇烈擺動,出現了極強烈的恐懼情緒。
巴克斯特和同事們之后對25種不同的植物和果樹進行試驗,其中包括萵苣、洋蔥、橘子、香蕉等,得到了相同的觀察結果。可見,植物也和人類一樣有喜悅和恐懼的情緒。
當生長期缺水時,西紅柿會發出“呼喊”聲。
若“呼喊”后仍沒有水“喝”,它傳導水分的導管內壓力就會不斷上升,造成這些導管破裂后,發出哭泣聲,甚至最后這些哭泣聲都成了嗚咽聲。
植物學家通過現代科技,還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每當有兇殺案在植物附近發生時,植物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憤怒”反應,并記錄下兇殺過程的每個細節。
既然植物如此“聰明”,那么在植物體內是不是也有一個類似于大腦的器官呢?
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神經中樞是大腦,是各類信息的集散地和加工場所。大腦在生理上處于優先生長的地位,它能夠綜合分析各個信息并發出指令,分泌化學物質或通過電流傳遞指令。
相比動物界大腦的特點,在植物界,能行使大腦功能的“器官”就是植物的根。
首先,在種子發芽的過程中,胚根的分化要早于胚芽。而栽種樹苗時,樹苗也是先長好根再長地上部分。而且野生植物根部遠比地上的部分發達,多數植物的根系體積和分布空間遠大于地上部分。
正如動物的大腦比其他器官更發達,耗氧、耗能更多,根部的生長也比葉片需要耗費更多的原料,代謝活動中消耗的物質和能量也比葉片高得多。因此,植物的根在整株植物中處于優先生長的地位。
其次,植物的根可以調控枝葉的生長。如果將一棵植株在莖部環割,這時就切斷了根與枝葉連接的通道——導管,這株植物的枝條就會停止生長。
第三,植物的根可以感知環境變化,并產生多種信號傳遞指令。
根系有眾多分支,與土壤顆粒緊密接觸。而且根毛、根尖部分稚嫩、敏感、更新快,沒有葉片那樣的蠟質保護層,這使得根部更易于感知土壤環境的變化,從而指令整株植物做出反應。
例如,葉片氣孔的開放需要一定的葉水勢(葉片里水移動的趨勢)來維持。如果環境比較干旱,隨著水分流失,葉水勢就會下降,從而使氣孔開度變小,減弱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流失。
事實上,當植物處于干旱環境中時,常常葉片內的葉水勢還未下降,氣孔就已逐漸關閉,提前為應對干旱環境做好準備。
那么,氣孔的開度是如何被控制的呢?
原因就在于根系首先感知到土壤中缺水,于是合成了某種物質,并通過導管運輸到葉片,從而調節葉片的生理變化。另外,植物的趨水性、趨肥性等特性也都是根部有意識選擇的結果。
看來,植物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它們也有大腦,會思考,還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以及人所不及的超感官功能。
以后,你們要好好愛護植物,對待它們可得溫柔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