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雯
聯系蝴蝶之家的采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是一家瀕危兒童臨終關懷機構,由60歲的英國退休護士金林(Lyn Gould)和丈夫于2010年4月在長沙創辦。三年多來,他們先后接收了70名被遺棄的重癥孩子,其中39個孩子以“有尊嚴的方式”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我從四月初開始接觸,先發采訪申請,再提交中英文版采訪提綱,然后被拒絕——因為H7N9流行,機構拒絕了所有的外來探訪。五月份繼續申請,終得同意,出發前,還要再準備一份蓋有單位公章的采訪函,并帶齊相關證件。出發前兩天,收到一份長達兩頁的注意事項,包括不能佩戴尖銳的首飾,以及一份洗手示意圖。
進入蝴蝶之家前,要套上鞋套、戴上消毒圍裙,按照科學洗手法洗干凈手。采訪中還有各種要求,不能打擾阿姨的工作,報道不能出現孩子的真名而必須記下英文名,稿子完成后見報前要反饋給機構核對事實……它是我接觸過的對采訪各項細節要求最嚴苛的公益組織。
當金林打開蝴蝶之家生活區的大門,我看到每個阿姨手中抱著一個嬌小的孩子,他們有的臉色蒼白、有的大口喘著氣,但阿姨們依然叫著“小寶貝”,親吻他們。彼時,我那顆忐忑的心在此溫柔地著陸。
“可以講講你印象最深的一個孩子嗎?”盡管一再小心翼翼,我似乎還是問錯了問題,馬阿姨馬上開始掉眼淚。那些每天被她抱在懷里親親的寶貝,每一個都令她無比想念。于是,我明白了之前的一切麻煩都是有理由的,就是為了一個更安全的環境,讓傷病的無助孤兒可以在死亡的威脅中,暫時忘卻被拋棄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