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元
讀完5月刊《中國財富》,印象最深的是西南江河上層層的水庫大壩,蔚為壯觀。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它們到底與汶川、雅安地震有無關系?水電企業在震災損失方面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西南江河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攔水筑壩發電能獲得廉價電力。但這一地區有著非常特殊的地質狀況,人類從未有過這樣的開發經驗,中央政府的開發政策在十幾年中也是慎之又慎幾次反復。但水電企業“先上車”造成既成事實,“后買票”補辦環保核準批文,都是“無利不起早”,沖著豐厚的利潤而來。地方政府由于強烈的稅收沖動,也是或明或暗地放縱水電企業的開發行為,終于造就了西南江河上的世界奇觀。
毫無疑問,水電企業是西南江河水電開發的最大受益者。而震災之后,它們的捐贈數額卻令人汗顏,收益與責任嚴重地不對等!以金沙江上的向家壩水電站為例,去年發電量352億度收入100億以上;而雅安地震后國電集團和華電集團的捐款僅區區各1000萬元。數字落差之大,不亞于金沙江上下游的落差!
應該承認,厘清和論證水庫大壩與川震之間的關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災后重建工作卻是刻不容緩。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援助雖暫時幫災民渡過了難關,但今后類似救災情形迫切需要全新的制度安排,方可不陷于窘迫境地。個人以為,水電企業應該從財務上提取一定比例的救災專用資金作為償付的保證,而不是目前的捐贈。其道德意義也是完全不同的。以日本為例,日本東電公司已經向福島數萬人支付核事故賠償金。
在這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值得一提。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制造成本,而是包括了產品的社會責任成本,如水電站修建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震災損失、大壩廢棄拆除等成本支出。如是,西南江河水電開發或許不再廉價厚利,減緩或阻擋水電企業逐利的步伐將成為可能。震災不可防,水電企業為震災損失買單是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任何開發行為都應該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