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標
四川蘆山地震不到一個月,地震早期的萬眾擔憂未能持續(xù)一周,接下來,地震這個議題就被各種常規(guī)問題給“吞沒”了。又是紅會腐敗,又是救災不力,哪怕有激憤,也影射出悲觀。公益組織趁著地震的震撼,展開了募款競賽。這個過程持續(xù)了不到十天,也告后繼乏力,早早歇了。
很多人都說,我們過度渲染了地震。除此之外,我們還過度渲染了公益的德性。
地震后,有一些數(shù)據(jù)顯示,本次震災捐款中,來自公眾個人的只占到兩成。在這兩成中,考慮到大比例的單位強捐,自愿捐贈者占極小的比重。對公民社會而言,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兆頭。從基金會中心網(wǎng)公布的早期數(shù)據(jù),多數(shù)基金會受捐資金超過億元。如果聯(lián)系到個人捐款嚴重下滑的實際,有可能企業(yè)和機構成為捐贈的主力。這樣意味著,公益的商辦與官辦色彩在加重。
這可能與大家的預期不一樣,是否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趨勢?這些年來,公益機構一直標榜民辦性質(zhì),以便與官辦慈善切割。吊詭的是,所行的路線竟然與愿望相反。
公益的商辦與官辦,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商辦公益在以壹基金為代表的機構中成就最為公眾知曉。不排除在一些隱秘的機構中潛藏更多力量,但商辦公益已然借蘆山地震進入輿論視野。
至于官辦慈善,即便蘆山地震后的喧嘩,一如既往地削弱紅會的聲譽,但紅會在賑災中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的。體制的做法遵循慣性,對輿論的吁求不做回應,這不是新動向。
值得說明的是,富人慈善與商辦公益,還有細微的差別。前者體現(xiàn)的更多是財力資源的強盛,而以商辦為要旨的公益,則在組織性上有極強的能力。
近期的文章,徐永光先生集中表達了兩個觀點,一個是對富人慈善的表態(tài),希望“寧缺毋濫”;另一個觀點是,“以權謀捐”可以休矣。曾幾何時,在民間公益確立主體性的競爭中,對商辦與民辦寄托厚望,而今情勢竟然有極大改變。
徐永光對富人慈善的擔憂,主要在于它們對公益建設布局的侵擾,增加了公益新秩序的不平衡與不穩(wěn)定。公益圈并不缺錢,缺的是如何將資源合理配置,富人慈善與此多有背離。
說到商辦慈善,在公益的效率上遵從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一些原則與機構經(jīng)驗,對于整體上提升公民社會的運行能力,極有好處。但商辦慈善也具有排他性的一面,其路數(shù)迥異于傳統(tǒng)公益人。
富人慈善與以權謀捐,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公益生態(tài)中健康力量的漠視,對那些能促成公益朝向正確方向的規(guī)劃、原則與人物的排斥。以徐永光的資歷,當然能覺察出危險所在。
蘆山地震,將這些問題“震”了出來。這些問題形成于汶川地震后的五年,與早前的樂觀預期很不一樣。如果汶川地震是民間公益元年,那蘆山地震,算是暴露了民間公益的新挑戰(zhàn)。
在許多人的設想中,是將民眾作為民辦公益的基礎,也認為后者必將受益于前者的覺醒與贊助。可蘆山地震打破了這個夢想,這也說明,民間公益在爭取民心民力上的優(yōu)勢,不會因災難而加強。
大陸對災難的轉(zhuǎn)換,常見的表述是多難興邦。公益界也曾進行過類似的話語轉(zhuǎn)換,比如將地震比作發(fā)展機會。等到蘆山地震,這種轉(zhuǎn)換變得不那么自然,甚至說不合時宜。
普羅大眾在不信任的情況下,采用了收縮愛心的本能反應。這種“收縮”不只是對官辦慈善的拒斥,也拒絕民辦公益。這是個新情況,民辦公益再怎么宣揚自個流著道德的血液,也沒用。民間公益不能單純依靠大眾的個人力量,謳歌多難興邦的官辦邏輯與贊美災難促進民辦公益沒有本質(zhì)差別,商辦的商業(yè)邏輯與權力的體制思維相伴而生,帶來更深層的困擾。
以公民社會的正常進化來看,蘆山地震的分水嶺,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