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雯

近二十年的時間,廣州東山區的逵園,這座廣州民國時期的文物建筑,孤獨得幾乎被世人遺忘,僅有一個看門老人與之相伴,常年大門緊閉,庭院萋蕪,三樓刻著的“1922”,曾作為辨認出其對面中共三大會址的重要標志。
直到它遇到了四個年輕人。年輕人請來了文物專家,盡量按原樣修繕它,把它布置成當代藝術館,在二樓設置了咖啡廳,每個月組織沙龍活動,這座靜寂了二十年的東山文物老洋房,重新聚攏了人氣。
年輕人改造老房子的故事也漸漸傳開了,一年來,他們接待了一批批為保護修繕手法來參觀學習的人。
逵園的故事,在廣州東山幾乎是街知巷聞,這幢由旅美華僑馬灼文所建的三層小樓,位于老廣州東山區新河浦恤孤路,坐北朝南,外面由一個小花園包裹。建筑材料采用當時十分流行的清水紅磚,加以綠色琉璃瓦點綴,正面山花上有蒼勁醒目的“1922”建造年份字樣。據說以前花園里面種滿了蒲葵樹,所以也被叫做“葵園”。
逵園的對面是中共三大會址,一片被日軍炮火炸平的空地。幸好當年中共三大與會代表徐梅坤對“1922”標志的過目不忘,人們找到了逵園,推斷出中共三大會議召開的地址。現在逵園對街建了三大紀念館,和逵園一起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開啟逵園新故事是四個廣州80后,黃軼群、云子威、方昕、劉嘉岱,四個人一起讀高中,高一那年,暢想大家的未來,想到將來大家要一起開一個藝術空間。高中畢業后,大家就各自出境學習,分散在美國、英國、澳洲和中國澳門,學傳播、學金融學,雖然沒有系統學藝術,但他們還記得那個愿望。2011年的一天,云子威、方昕和劉嘉岱接到黃軼群的電話:“還記得我們的夢想嗎?”
時候到了。四個人行動起來。
在外學習期間,他們發現西方的老房子很少被拆掉,它們被改造為書店、畫廊、博物館、咖啡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家庭聚會或周末約會也會去看展覽,他們也想在居民生活區里找一座老洋房,“老房子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黃軼群說。
在東山,他們遇到了逵園,經過很多次,一直不見其開放。打聽之下得知,這座百年大屋現在的業主遠在英國,沒有打算出租。“最終得到這個房子真是機緣巧合”,黃軼群說,“有一天在看其它房子時,剛好看到逵園打開了門,我們連忙跑去和看門人搭訕,終于輾轉和業主取得聯系。”
原貌修復和改造
“在逵園建成九十周年的2012年,幾個熱愛藝術、滿懷理想的年輕人,用心血和智慧修復逵園,為她注入藝術的力量,賦予她新的生機和魅力。”在逵園藝術館書簽上黃軼群他們寫下了這句話。一年來,為了讓一個空置多年的破舊老洋房,在不損原貌基礎上適度“活化”,他們費盡心血,光是向文物部門報備就花了大半年的時間。
他們邀請了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對逵園的整個修復工程進行建議和隨時“監工”。根據湯教授的指引,重拉了逵園的電路,為了最大程度減少鉆孔破壞,所有電線都沒有埋入墻,明線錯綜地游走在房屋的各個角落。老房子紅磚維護也是一個大難題,面積大,范圍廣,需要刷上透氣性好的專門涂料,并且每十個月要翻刷一次。壞掉無法修復的地磚,他們找到佛山的陶瓷廠按原樣燒制,翹起的木地板也全按原樣復原或重購。其它細節的修復,如門窗、扶梯、房間的木地板油漆的復刷等,都盡量采用和原來材質相仿的材料。
他們甚至還愿意為逵園的原貌的維持承受一些“小煩惱”,如放棄在房子樓層里設置洗手間,空調不能多裝并且要“藏起來”,避免在外面看到影響美觀。一番折騰下來,許多錢投了進去,外行人可能還看不出來門道。更難的是維護,黃軼群告訴記者,“除了外墻的涂料要定期翻修,內部的墻面和門窗我們幾乎每個月都需要修葺,老房子畢竟久了需要長期的護理和維護,工程隊幾乎每個月都要來修修補補。”
老房子也帶來了驚喜。每年春季,廣州都會有惱人的潮濕,但逵園這樣的老房子,在春季屋內竟然一點滴水都沒有,地板都是干的。原來,民國時期的房屋建造設計已經考慮到氣候的因素,房屋格局和選用的建筑材料都利于通風吸水。“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驚嘆于祖先的智慧。”黃軼群感嘆道,進駐逵園一年后,對這棟老房子,感到越來越“敬畏”。
社區里的藝術館
2012年1月19日,逵園正式開放,幾個年輕人在院子里撒下了一些葵籽,帶出了老逵園的新希望。
新的逵園煥發出這個時代的雅致與溫情。暗紅色的門和窗戶,刷回初建時的奶白色。纖維藝術家丁敏,為三層老式扶梯的空間“量身定做”了三件材質各異的壁畫,一樓墻體中游弋的木雕魚兒,二樓的紙雕天使之翼,三樓生機盎然的綠布葵。
空間規劃保持逵園原有的構造,一樓空間開闊,墻面簡潔,地磚保持較完整,是一個藝術展廳。二樓房間較多,形成一個自然的咖啡館,客人們可以在二樓休憩。三樓借助寬闊的天臺優勢,被用做舉辦小展覽,文化沙龍、藝術講座或主題酒會等活動的場所。
伴著流淌的悠悠樂聲,人們可以在陽臺藤椅上享受陽光與墻上綠藤條的嬉戲,也可以在角落里,逵園的黑白照下,和朋友輕聲細語。2012年,導演賴聲川在這里舉辦了《寶島一村》廣州巡演發布會。
過去一年逵園共舉辦了十二個當代藝術展,幾乎一月一展。展覽的形式多樣,有繪畫、攝影、雕塑、裝飾、油漆……主題內容也豐富多彩,有現實感十足的“女性主義”主題和歷史人物主題,也有趣味十足的“魚與荷”、“中國教堂”等生活味展示……其中的藝術家既有名望皆備的圈內大腕,也有對本土學院的畢業生的支持。
最欣慰的是,當地社區的中小學生和老人家都愿意來看展覽,過去曾在逵園住過的老街坊,在美國聽到逵園被改造成藝術館的消息,回家后特意來看。“當他們無比懷念地告訴我,他們的床曾經擺放在逵園的哪個位置,我的藝術館和社區之間的聯系被激活了。”黃軼群和這些街坊們交談時,感到他們做了正確的事、
2013年1月,逵園迎來了它作為藝術館的一周年生日,定下了廣美著名教授齊喆的“煙火”木版畫展作為周年慶的活動,“煙火絢爛”是對未來的期許,他們也希望逵園像齊喆的木版畫的精雕細琢一樣,實現他們的理想。黃軼群說,未來會開展更多的文化主題活動,讓更多的市民將藝術帶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