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幕》
Iron Curtain
作者| Anne Applebaum
文| Max Frankel
授權| 《經濟學人》
安妮·阿普勒鮑姆繼榮獲普利策獎的《古拉格》之后,又推力作《鐵幕》,講述斯大林制造的蘇聯恐怖機器對東歐進行殘酷鎮壓的故事。她在序言中寫道:“我們必須記住,歷史上有些政權渴望完全的控制,這種控制不僅針對國家機關,還針對人性本身。”她認為我們必須研究極權主義的運作方式,否則“說不定手機、互聯網和衛星圖像就會在某個時候變成極權者的控制工具”。
斯大林的瘋狂暴政是作者最感興趣的地方,但她幾乎沒有觸及歷史學家對“冷戰”的不同看法,更大的問題是她沒有深入審視蘇聯暴政統治東歐的動機。但這些并不妨礙阿普勒鮑姆得出正確的結論,即極權主義的魔力無法長期維持。雖然最終她也沒有歸納出原因以及防止極權主義威脅的可能方法。但她提供了一份真實而傷感的筆錄,以告慰數百萬在瘋狂極權的道路上被鎮壓、折磨甚至屠殺的亡靈。
《對垂死者的暴怒》
Rage Against the Dying
作者| Becky Masterman
文| Janet Maslin
授權| 《紐約時報》
故事很簡單:FBI女特工退休后繼續追蹤連環殺手。作者貝姬·馬斯特曼是法醫教科書的編輯,但她并沒有把故事寫得慘絕人寰,也沒有渲染死亡的色情色彩。連環殺手杰拉爾德曾用煎鍋砸碎了母親的胸膛,之后他就對“誘人的老婦”心生迷戀。不過他迷戀的方式是殺死她們,再擺在沙漠中風干成木乃伊。
布莉吉德曾在審問疑犯時提到了漢尼拔和《沉默的羔羊》。這樣的比較再正常不過了。《對垂死者的暴怒》和《沉默的羔羊》兩本書都講述了駭人聽聞的罪行,翔實可信的細節,讓讀者在驚悚之余還從心底冒出寒意。它們還把看似心理強大,實則隱含著秘密的女主人公置于險境。
要是馬斯特曼寫續集,該系列肯定會大賣。特定年齡段的女演員們應該也會很喜歡布莉吉德,因為這位“誘人的老婦”可是難得一見的銀幕形象。
《叫喊也無濟于事》
Shouting Wont Help
作者| Katherine Bouton
文| Seth S. Horowitz
授權| 《紐約時報》
凱瑟琳·布頓在《叫喊也無濟于事》中回憶了她如何克服成人單耳失聰癥帶來的麻煩。人們通常認為只有耄耋老人才會失聰,但包括作者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人群往往在壯年時就出現了失聰癥狀。美國目前有500萬人口在50歲之前就出現了聽力障礙,而大多數人因為害怕“顯老”而拒絕就醫和佩戴助聽器,這讓他們的病情進一步加劇。
布頓寫到,聽覺是人類最迅速的感覺,與視覺、味覺和觸覺相比,它能讓我們更緊密地與環境聯系在一起。失聰意味著失去了最重要的外界刺激,我們將無法正常說話,無法與他人進行智識交流。在我看來,布頓最有價值的觀點是:失聰,并不意味著只有聲音被屏蔽,我們還會失去情感交流的能力和快樂的源泉。
《在一起》
Together
作者| Richard Sennett
文| Nicholas Lezard
來源 | 《衛報》
森尼特任職于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系,他不僅是社會學教授,還是音樂家、小說家和徹頭徹尾的煙斗愛好者。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研究兩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怎樣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合作的禮儀、樂趣和政策”,探討了從古雅典到現代紐約,從太陽王的法庭到作者的孫子們就讀的東倫敦小學的各種合作形式。有人曾評價:“我喜歡森尼特就像有些人喜歡鮑勃·迪倫一樣,他隨便寫寫都洋溢著才情。”
可是要有朋友問我:“這本書說的什么?”我很可能會——啞口無言,要么含糊地說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相處之道。
森尼特承認現代社會中人類合作的前景并不樂觀,但他在書的末尾反復強調了一個信念:盡管“現存的社會秩序不盡如人意”,但人類終將學會和睦相處。我真心希望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