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開始流行“獵豹體”,借其表達觀眾的心聲大概可以寫這么一段:“我看懂了你的電影,卻不喜歡。我沒看懂你的電影,卻付了錢。我是觀眾,爛片就爛片,沒什么,爽就好。”
“不求最好,但求最爽”可以被理解為主流觀眾的普遍觀影心態嗎?對此,最接近觀眾的影院經理可能最有發言權。上海萬達影城五角場店經理沈佳俊對本刊記者說:“觀眾的需求是多方位的,除了電影的品質,他們還看重影院的設備、環境、服務,甚至交通的便利也包含在其中。”
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4月發布了《2013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其中針對全國70余個地市區域的100余家影院經理做了問卷調查,以了解影院經理眼中的觀眾觀影喜好和觀影習慣。
調查顯示,影院經理們認為,“男性、女性、情侶和老年觀眾”四種不同的觀眾喜愛的影片類型截然不同。喜劇和劇情類影片受眾較廣,頗受女性、情侶和老年觀眾喜愛;其他類型影片則差異顯著
(見表1)。
在影院經理的眼中,觀眾選擇觀看國產影片最看重的要素前三位依次是:演員、導演和影片口碑,分別占85%、85%和73.5%的比例。相比之下,影片類型和視聽效果則排在了倒數,國產片類型單一和技術水平相對不高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在購票方式上,觀眾的門路也越來越多。針對2012年影院觀眾購票方式構成的調查顯示:會員票制在影院購票方式中占53.5%,成為主流。63.2%的受訪影院經理認為會員制為提高觀影頻率、增加觀影人次、培養觀眾的消費黏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購票方式中20.2%為團購,14.9%為窗口購票,使用各種來自院線、網站或其他商家優惠票卡觀影的比例占9.6%。
另據藝恩咨詢2013年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選擇“網絡團購”方式購票的2800余名調研觀眾中,大眾點評網和美團是觀眾選擇占比最高的網站,分別達到57.7%和 55.4%,為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是拉手網和糯米網,兩者占比均高于 35%;而第三梯隊的 58 團購和 QQ 團的占比則在 20%上下。
在手機訂票(APP 訂票)方面,選擇手機訂票的 1328 名調研觀眾中,52.3%的觀眾選擇美團電影(貓眼電影)APP,其次是萬達電影 APP,觀眾占比為 51.1%,而第三位的豆瓣電影 APP 占比為 49.0%,前三名相差不大。目前市場上具有電影購票功能的手機 APP 數量并不多,但是實際市場需求巨大。大部分手機 APP 是網絡票務網站開發的,例如團購網站美團、拉手以及購票網站格瓦拉、大麥網等,開發手機購票 APP 的院線企業目前還比較少,還有商機。
作為中國最早研究電影觀眾的學者,鐘惦渠先生曾說:“觀眾學所包含的內容,比‘票房價值要廣泛得多,只要你到影院去和觀眾一起看電影,場里輕微的哄然一聲,或活躍不已;或始終沉悶,至終場而無任何反應;或電影未終而觀眾紛紛離去,或已終場而觀眾興猶未盡……如此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而個中“道理”,正是需要電影人費心揣摩的。
作為觀眾,鐘老曾表示自己沒有“讀懂”《青春祭》、《黃土地》,但他說:“是它們教育了我,讀不懂影片有可能咎在影片,亦有可能咎在自身。”電影人與觀眾要都能有鐘老這般的心態,中國電影業繁華的未來就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