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曾幾何時,中國電影的上映發行,還是幾家獨大的國有壟斷包攬。那時將影片發到單一的放映平臺就等于一部影片進入市場。
而今中國電影市場化十余年,一部電影的上映,早已經化簡就繁,轉換了多重推出形式,一部有著明星+名導、影片類型的多賣點電影,不千呼萬喚始出來,實在太乏架勢。
隨著近兩年中國電影的單片票房不斷躥漲,發行為電影做的吆喝,已經變得尤為重要。一部商業片要想票房再飆高一層,針對影片策劃一個優良的營銷方案,尋找好的企業合作伙伴、全面的網絡覆蓋宣傳,都必不可少。而無論是一部商業片,還是文藝片,擁有一家實力強大的發行公司護航,對于創作者來說,已然完美。
現在流行地毯式
縱觀多年來的電影發行市場,中影、華夏兩巨頭是國內發行最具優勢的兩大國企發行。尤其是對引進片直接掌控發行權,使得這兩家公司一直在國內電影發行方面占有絕對優勢。也只是在近年由于中國電影市場的急速發展,民營企業的發行陣營才逐漸強大起來。據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中國電影80%的發行業務基本被中影、華夏、華誼兄弟、光線四大企業占有。
對于一部影片的制作方,包括導演在內,能擁有一家實力強勁的發行公司給電影做發行,就是給電影插上一雙讓票房飛起來的翅膀。
尤其近年將投資、發行、營銷、宣傳集一身的集團化公司實力愈發壯大。像這樣幾項業務都包攬的公司,影片的檔期選擇權則由發行方來決定。內地的比如像華誼兄弟投資的影片。
而一部影片遭遇到差強人意的發行公司,也是并不少見的事情。盛世新影發行公司工作人員孫小姐對記者講到,像以前電影《鋼的琴》,口碑非常好,但是它的發行和營銷就是一個失誤。造成最后票房只有區區300萬。
另一事例,也能說明發行對于一部影片最終票房收成的重要性。2011年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在中國上映后首周票房奪得740萬后,即刻遭遇《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影院紛紛加映兩大名導的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排片減少有的直接下線。
最終只有該片的引進方香港安樂公司在旗下百老匯影院加大排片量,長線排映。該片最終統計票房達1400萬元,創下印度片在國內市場最好成績。決定一部影片票房的直接要素,是排片數量和場次。
連著名導演李安都表示,中國電影工業基礎已經初步形成。不可置疑,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發展,發行必然是重要一環。這半年,尤以民營公司光線傳媒為近年以來最強勁的發行態勢占據鰲頭。
與以往國營公司區別開,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大方表示,光線傳媒在電影發行上有獨到的做法:在全國70個票房最高的城市,光線每一個城市都安排發行人。
據了解,光線傳媒的駐地發行人員,已有4年的駐地發行經驗。負責每天都和當地的影院、當地的人打交道。這些發行人員主要負責和當地的影院“維系感情”,為光線代理發行的影片爭取到更好的場次時間和更多的排片數量。發行人員還會和當地媒體保持長期合作。
光線的駐地發行人員,做發行的程度,深入到他們了解每個城市的年輕人熱衷的活動地點,最喜歡的餐廳聚集點,當地上千座影院的大廳格局,海報展臺如何做到最大利用,都有人踩點。
可以說,對于放映渠道的鋪設,是地毯式地敲開每一座地市。王長田說,“當光線傳媒要上映一部片子時,會配合70份計劃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城市,而非僅一份計劃”。
對于一部要上映的電影尋找發行方,排片是最能反映發行方實力的一項。據悉,光線的發行,可以使一部影片的票房提升30%。
然而在早期,地毯式發行在以往的發行模式中不被看好,普遍認為駐地費用投入過大。一般發行公司的人員也只十余人,只象征性地和院線打交道。然而四年時間,被同行并不被看好的駐地發行,探出了一條發行新模式。
而從記者幾處采訪得知,如今并非只有光線一家采取全國駐地輻射發行人員,像中影、樂視等公司也早有這種模式,只是投入上不如光線深入。
一位中影的發行工作人員也在微博上表達工作感慨:我們應客觀認識到,影片高票房不僅是產品本身帶來的,很多來自于放映陣地員工的賣命推銷和辛苦奉獻。
不可否認,發行,是一個電影票房,乃至一個產業的驅動關鍵。
營銷策劃很重要
除了電影的發行放映渠道,針對一部電影內在的軟性內容而策劃一個有的放矢、趣味性、話題性、有社會共鳴的營銷方案,也決定著一部影片無論是在上映前激發觀影興趣,還是刺激上映后的票房后勁增長,都將是看得見的成效。
中國電影市場,按最早起到營銷大面積作用的,當屬《英雄》一片,也是中國最早的按照商業片路數做整體營銷并且取得成功的例子。這種整體營銷包括采取捆綁推廣宣傳、產品贊助、電影素材拍攝廣告、聯合促銷等方法。
在發行行業工作有四年時間的盛世新影工作人員孫小姐介紹到,早期的營銷方式,例如《英雄》在前期策略階段采取:包機首映禮簽約儀式;人民大會堂首映禮;內地音像版權天價拍賣等一系列粗放型營銷,包括后期策略“影院營銷”、“打擊盜版”。
近十年時間,中國的電影營銷已經得到多樣化發展,近年最具有開拓性、最成功的案例,屬兩年前《失戀33天》的營銷方案。區別于最早《英雄》在形式上的制作恢宏,如今的營銷方式更細分、深入到影片內容、目標受眾、話題營造、社會情緒等方面。
2011年,《失戀33天》營銷團隊專門制作一部關于普通人講述失戀故事的視頻《失戀物語》,其中所到之地講述了四川、廣州、西安、上海、北京等7個城市300人的戀愛故事。光制作費用便花費約150萬元。
沒有想到的是,由制作團隊拍攝的這部短片,激發了諸多網友的討論熱情,甚至自行拍攝了所在城市、不同方言、不同版本的《失戀物語》,還有高校學生制作成微電影在網上傳播。而關于失戀的話題引起熱議,以80后、90后大學生居多,他們對情感的懷念和發泄,最終電影話題成功轉化為集體性的社會話題。
目前大熱的《致青春》基本也沿用這種宣傳方式,在影片上映先期、營造不少關于大學、青春的話題,引起普遍的共鳴。
除去關于影片主題的內容營銷,電影的長線營銷還包括很多方面,諸如一部電影是音樂劇、愛情片,還是賀歲片、懸疑片,從最早投資一部電影開始,考慮影片的定位也是長線營銷的一種。
另外,關于不同的影片尋找恰當的商業合作伙伴,也是整合資源、效應最大化的最好營銷方式。尋找到好的企業合作方,也能為影片的宣傳達到更地面化的效果。
此次《致青春》的宣傳工作人員付先生向本刊記者透露,影片在預熱期著重加強了與新浪平臺的合作,而放棄其他它微博平臺。院線方面,與萬達之間領先緊密,并通過合潤,與蘇寧易購全程合作。
除此,有的影片制片方還會開發與影片元素相關的網絡游戲及動漫,像影片《七劍》就曾開發了7000萬人民幣的網游。總之,在電影品牌之下,特許經營、聯合促銷、植入性廣告等,都是極具贏利潛力和空間的營銷策略。
另外,一部電影選擇一家好的廣告合作商,也是為作品達到更大幅度宣傳造勢的利因。更多時候,這也是一個雙向選擇。對于制片方來說,并非只有愿意出錢的企業就無條件合作,企業品牌與影片的受眾人群、知名度等相關效應都需考慮周全。
例如在發達的好萊塢大片發行系統,選擇植入廣告合作方,片方占有主動權,其考慮的因素包括與之合作的品牌是否是行業中的頭牌企業,是否具有良好推廣發行渠道。
在《致青春》上映后,與手機游戲《找你妹》的合作,增設電影中主角的漫畫元素,也算是在話題的共鳴上通過企業合作,達到話題共鳴,最終做到拉升票房的又一有力證明。
總的來說,當下針對電影的營銷,與該影片相關的任意元素都可以作為利用的潛力,營銷細分無孔不入已是不爭的事實。
宣發是一場戰役
得新媒體者得票房,觀影人群的低齡化,讓新媒體成為電影宣傳的主陣地。影片《致青春》是《失戀33天》之后又一很好的媒介宣傳范本。
致青春的投資方華視影視對本刊記者說,影片在先期的宣傳上,專門選擇了中高端媒體進行宣傳,比如 《魯豫有約》、《三聯生活周刊》、北京電視臺、奇藝網等先期媒介宣傳。
同時在五四青年節期間,央視媒體在這一時期對《致青春》的報道,也讓觀影人群有一些擴散,包括60后 、70后。在記者的采訪中得知,如今眾多的媒體宣傳公司拋棄傳統媒體的宣傳策略,改走網絡、新媒體等線上、社交工具。注重新媒體的雙向互動,與以往影片與門戶網站合作不同,新媒體宣傳的有效性一定是有互動性質。麥特文化總裁陳礪志表示,網絡營銷是一個大概念,它應該包括:互聯網媒體的內容生產與發布,社會化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傳播,能夠形成廣泛社會話題的創意及推廣。網絡營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渠道的占有或者獲取。
除了在宣傳渠道上的占有,宣傳周期上的策略也是給影片上映的后續動力提供能量。據了解,影片《致青春》在宣傳周期上節湊從不落后,一個個討巧的創意堅定不移地討好著它適宜的群體。
在還未上映之前,宣傳方便有8個階段的宣傳造勢。分別是準備期:確定影片復古小清新的宣傳主題;導入期給觀眾此影片的懷舊、重口味、青春傷痛等影片元素;預告片在網絡傳播的預熱期。
另外在3月份,宣傳團隊關于以導演和黃曉明之間的友誼為主題的藍顏話題,迅速在社交媒體和網絡中傳播,甚至出現“有一種感情叫趙薇黃曉明”的藍顏感情。如今多數結婚有家的80后們,關于青春、大學與藍顏的話題,人人都有一段往事。
緊接著在引導期,趙薇導演的姐們兒王菲,是否會給其處女作唱主題曲,又是一個可以制造的懸念,其粉絲群是一大觀眾基礎。
于是在一段先聞其聲后,讓粉絲又見其人的期望給予兌現,例如由王菲演唱的主題曲在百度音樂首發。形成每過幾天拋出一點信息,營造多次社會輿論看點。
隨后,片方推出“青春宣言”的視頻,提出4·26全民致青春口號。終極版預告片并隨后發布了終極版預告片,觀眾最終看到劇中重要人物、造型、整體風格等重要鏡頭。
其在宣傳策略上起到的效果,從一篇分析文章中能知曉一二:此次《致青春》的大V轉發的粉絲數量,已接近3.7億。
在4月,由主角趙又廷與韓庚分別拍攝了萬達院線致青春宣傳片,由全國各地的萬達影廳滾動覆蓋式播出宣傳。數據顯示,到《致青春》上映當天,全國排片量35%,萬達42%,幾日后更給出46.67%的場次。而上一個享受這樣待遇的國產影片,只有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
截至5月25日,《致青春》的票房已愈7億。業內人士這樣總結到,對于一部商業片電影來說,選擇了哪些明星,就等于選取了這些明星的粉絲人群。而在此次宣傳中,更將粉絲效應發揮到極致,明星的粉絲是無需作為被宣傳對象的,而是要如何利用粉絲的熱情,成為對其他人群覆蓋的幫手。
無疑,此次《致青春》的幫手效應做得良好。
結語:發行、營銷、網絡宣傳,在一部電影中的作用占據多大比例?本次采訪中不同職能的采訪對象給出的答案并不相同,但包括有發行、營銷宣傳之功的相關公司都普遍表示,電影作品本身才是電影票房高低的決定性因素,過分夸大網絡營銷、發行的作用,都是舍本求末。
1.美國大片《鋼鐵俠》與國內某大型奶業的合作廣告推廣遍布京城
2.《失戀33天》成為國內首部多樣化營銷的電影經典案例
3.《致青春》的新媒體宣傳讓趙薇與票房“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