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鈺洛
[摘 要]江澤民的科技觀是以世界科技發展為基礎,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提出科技創新、科技戰略、科技人才等更全面、豐富的科技觀,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江澤民;科技觀;意義
[中圖分類號]N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012 — 02
科技觀是用整體的視角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和認識。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江澤民準確分析和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和中國建設國情,發表了一系列對我國科技發展、科技興國戰略、科技體制改革及科技人才的重要論述,對我國更好的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江澤民科技觀的理論來源和現實依據
隨著世界文明進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創新,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的發展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素養,極大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江澤民的科技觀是以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當代國內外科技發展和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時代特征的準確把握,提出一系列關于科學技術的論斷,具有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江澤民科技觀的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更看重的是科技、生產力、社會制度三者間的相互辯證關系,認為科技革命推動產業革命,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和制度的革命,反之亦然,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生產力的革新,必將引發科技的創新。江澤民科技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其科技觀有機結合起來,提出“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說的理念。〔1〕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和建設現代化建設道路中也探索出很多關于科技的思想。毛澤東認為,不搞科學技術就無法提高生產力;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通過對當代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把握,首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英明論斷。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江澤民在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論斷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這一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和關于生產力的學說,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的變革作用,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p.20)江澤民結合當今高新技術與經濟、社會、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密切聯系,站在當代大科技的高度,從整體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的觀點,這對江澤民科技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江澤民科技觀的形成源于當今國內外科技事業發展的現狀
20世紀以來,當代科學技術沿著辯證綜合的方向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生物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技術等高技術領域和高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一輪科學和技術革命爆發了,世界生產力的發展又開闊了新的天地。世界各國也都在緊密調整科技和經濟發展戰略,增強科技和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科技事業起步遲、發展慢,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需要實事求是,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始終把科技作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拉動經濟發展,推動國家向繁榮富強道路邁進。
二、江澤民科技觀的主要內容
(一) 科技創新觀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發展史。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江澤民多次就創新對民族、國家和政黨的作用進行闡述和強調。他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3〕科學的發展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創新,沒有創新,科技也就不會有突破,沒有動力。江澤民對創新進行了科學闡釋,在他看來主要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理論創新是前提,體制創新是保證,科技創新是動力,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二)科教興國觀
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提出:“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把“科教興國”列為基本國策。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江澤民把科學技術工作置于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出“把科普工作作為實施‘科教興國的重要任務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江澤民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關鍵是要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4〕(p.369)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長遠需要,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力度,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動教育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人才支撐。科教興國戰略對科技重要地位認識的具體實踐。
(三)科技人才觀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意識。人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具有能動性。掌握科技知識等生產力系統中的智能性要素的人才,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人才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澤民多次強調“科技和經濟的大發展,人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5〕,“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實質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6〕“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7〕。一定要把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擺在重要戰略地位,“要深化體制改革,培養和造就千百萬年輕一代科技人才,建設一支跨世紀的宏大的科技隊伍”〔8〕在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江澤民指出:“要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同時努力創造有利于知識分子施展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要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風尚”,使大批人才不斷涌現。〔9〕
可見,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科學技術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創新為科教興國提供強大支撐,科技興國戰略的實施,人才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江澤民科技觀的重要意義
江澤民科技觀是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新態勢的概括,結合我國建設的具體實際,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內涵豐富,已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對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江澤民的科技觀是在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和毛澤東、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又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把握當代科技發展的時代主流,提出一系列適應時代發展的具體方針、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創造性和前瞻性。同時,江澤民又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科技觀的實踐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而提出可操作的建議對策。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緊迫的需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江澤民科技觀對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創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人民日報〔N〕.1990—05—31.
〔2〕〔3〕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6〕〔7〕〔8〕〔9〕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1.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