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
[摘 要]民事訴訟法是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當事人的有關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民事訴訟法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不斷的進行修訂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關鍵詞]民事訴訟;訴訟權利;訴訟程序;權利保障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64 — 02
民訴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是規范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我國現行民訴法是1991年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民事訴訟法中的再審程序、執行程序以及檢察院的抗訴等這些對保護民事訴訟主體的相關權利具有重要意義的程序,在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時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中都有所體現并進行了相應的修改。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情況和糾紛不斷涌現,民訴法的規定相對于當今的社會體現出一定的滯后性,不能完全適應民眾需求,有必要進一步完善。
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主要內容包括七個方面:完善調解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
值得關注的是,新修訂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近年來,一些引發社會恐慌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在民事訴訟法中增進公益訴訟制度成為各方焦點。此次新修訂的民訴法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有關組織對一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承認公益訴訟主體資格,有利于對公共利益或受害人利益的保護。
現擬從保護訴訟主體的權利視角出發,談談對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的一些認識。
一、《民事訴訟法》修訂的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的轉變,由原來的“國家本位”轉變為“以人為本”
在訴訟過程中,國家本位表現為權力支配一切,君主的權力在法律之上,法官才是訴訟中唯一主體,訴訟當事人則成了訴訟客體。以“國家本位”、“權力本位”為指導思想所建構的訴訟制度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當今社會,人的個性得到解放和宣揚。個人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業已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很大程度上強調主體的平等、獨立與自由競爭,為了體現對人性的關懷,需要新的訴訟理念與之相契合。只有讓當事人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訴訟主體,切實保障當事人的相關訴訟權利,并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才算真正把以人為本的訴訟理念貫徹并落到了實處。因此,就要特別注重保障當事人對司法程序的參與,要便利當事人利用司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即不僅保障當事人享有權利,更要保障當事人權利的行使,維護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的主體地位,確立司法為民服務的觀念,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訴訟模式的轉變由原來的“職權主義”轉變為“訴權主義”
為了適應立法指導思想從“國家本位”向“以人為本”的轉變,民事訴訟模式也作出了一定的調整。原民事訴訟法所構建的是“職權主義”的程序模式,其主要強調法院對訴訟案件的干預,法官充當了訴訟中的主體,而當事人則成了訴訟中的客體以及被法院糾問的對象。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權觀念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提升,這種傳統的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將其加以改造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改的主旋律和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摒棄職權主義。
二、對訴訟主體權利保護的具體體現
(一)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
1.小額訴訟制度的設立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小額訴訟制度,主要針對民事案件中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簡單案件。民事訴訟法規定,對簡單民事案件的審理,主要適用簡易程序。因此,規范和完善簡易程序,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為了解決現實社會中大量的民事糾紛,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同時通過國內一些地方的調查研究,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對一些簡單案件設立了小額訴訟制度,當然這些案件都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而且這些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同時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2.適宜調解的民事糾紛要先調解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應當先行調解。但同時也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明確規定,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攻堅階段,社會矛盾突出,民事糾紛大量涌現,為了節約訴訟資源,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就要充分發揮調解的作用。調解有利于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具有直接性、及時性。因此,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完善了調解的機制,使之與訴訟程序很好的銜接,增加了先行調解的規定。
調解程序簡便、方式靈活、糾紛當事人自覺履行率高,是解決糾紛的有效方式。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未經人民調解的,可以先行調解;經過人民調解但為達成調解協議的糾紛,也可以先行調解。
3.簡易程序的適用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適當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根據當事人有權處分權利的原則,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當事人雙方可以約定簡易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適用簡單的審理方式,但應當保障當事人最后陳述意見的權利。
4.由敗訴方當事人承擔證人費用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的義務而支出的各項費用。但此費用由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一方當事人先行墊付;如果是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則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本法還規定,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作證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書面證言、視聽資料等作證。
(二)規范和完善訴訟程序
1.完善庭前準備程序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為了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進一步完善了開庭前的準備程序。根據我國的司法實踐,同時參考國外的司法實踐,新法根據具體情況對庭前準備工作規定了不同的處理辦法:開庭前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采用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當事人沒有爭議的糾紛,可以適用督促程序的,轉入督促程序;依據案件情況的不同,適用普通程序或者簡易程序解決當事人糾紛;需要開庭審理的案件,嚴格按照開庭審理的有關規定審理。
2.規定行為保全制度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對保全制度進行了完善,并首次規定了行為保全制度。原先的民事訴訟法只對財產保全問題作了規定,對行為保全問題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基于有關知識產權等案件的特殊性,經常需要對當事人的行為作出限制。因此,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法律對行為保全問題作了相關規定。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有關行為保全的規定:基于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給判決的執行帶來困擾或者損害當事人其他利益的案件,對方當事人可以申請對其財產進行保全,并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對必須采取保全措施的,即使當事人未提出申請,人民法院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3.當事人可以申請啟動鑒定程序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賦予了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的權利。根據我國的司法實踐,新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為了查明有關事實的比較專業的問題,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而且鑒定人由當事人協商決定,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鑒定人出庭作證的,鑒定人必須出庭作證。鑒定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其鑒定意見不具有法定的證明力,即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三)增強法律的監督
1.加強檢察監督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案件的監督。檢察機關是法定的法律監督機關,由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進行監督,既能確保人民法院正確適用法律,公正行駛審判權,而且能推進司法公正,保障各方利益。
原先的民事訴訟法中只有抗訴制度可以監督民事訴訟。結合近年來的司法實踐,新法賦予了人民檢察院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權利,其監督的方式是檢察建議。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還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2.監督民事執行行為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使民事執行活動受到了法律監督,擴大了監督范圍。原先的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檢察機構對民事執行行為和法院的調解行為進行監督。針對執行活動中的一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新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實際上是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了法律監督的范圍。而原先的法律只規定了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督,忽略了執行活動中對當事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新法還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履行監督職責,可以向相關人員核實必要的情況。
(四)加強對案外人的保護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加強了對案外人利益的保護,完善了救濟程序。司法實踐中,一些當事人通過不法手段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權益的事情大量存在。為了維護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這些惡意訴訟的當事人,除適用必要的刑事責任外,還應當擴大案外人維護自身利益的救濟途徑。
因此,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損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作出該法律文書的法院提起訴訟。此項規定加強了對案外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三、結束語
總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完善。本文通過對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的探討,從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出發,本著以人為本、訴權主義的原則,期望民事訴訟法朝著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更好地維護當事人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方向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廖永安,魏小凡.以人為本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訂〔J〕.河北法學,2006, (11):56.
〔2〕江偉.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和完善中的重大問題〔J〕.山東審判,2007,(02): 6-9.
〔3〕楊萬.論當事人民事程序選擇權〔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朱卿.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