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晴
官話,原來多指官場上空話、大話、套話,毛澤東曾在《反對黨八股》中,將其稱之為“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不意,官話在時下卻又有了一種能言善辯、強詞奪理的變種。
遼寧省西豐縣縣委書記違規乘坐豪車,并套用武警部隊的車牌,此事引起網民關注和熱議以后,該縣委書記在接受采訪時說道,車子呢是借來的,為了工作方便;違規套用軍牌,那是司機干的,自己并不知情;那么司機呢?他是臨時工,現在已經辭職走人了。
河北省滄縣張官屯鄉小朱莊村的地下水呈現紅色,還散發著酸臭的氣味,雞飲之即死,人們連洗車都不敢用這地下水。但是該縣環保局局長卻說:“紅色的水不等于不達標的水,你有的紅色的水,是因為物質是那個色的,對吧。你比如說咱放上一把紅豆,那里面也可能出紅色對吧,咱煮出來的飯也可能是紅色的,不等于不達標。”
面對如此官話,感慨之余只能反意地套用一句偉人名言:這是說得多么的好啊!它們運用比喻、自成邏輯、“無懈可擊”。
官話體現的也是一種文風,而文風又正是政風的表現形式。說此類官話者在時下的某些官場文化中,顯示了某種“素質”。他們面對采訪時都能說出如此官話,那么他們在對付老百姓時的官話官臉又是什么模樣,也就可想而知。在如此官話之下,如果說他們還在權為民所用,在替人民辦事,在為人民負責,你還相信嗎?
那個善用“比喻”的環保局局長的黨組書記職務已被免除,并且被建議撤銷局長職務。這說明,對于那種匪夷所思的官話以及它們背后的政風問題,除了民眾的矚目以外,有關方面也在嚴肅對待,這正是為了在違規豪車和污染事件之后,不讓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遭受再次傷害。
(龔寶良薦自2013年4月15日《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