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后宮·甄嬛傳》從2011年11月首播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又半載。一般電視劇到這個階段早已偃旗息鼓,可它紅遍八方的勢頭卻隨著“甄嬛體”“該怎么跟美國人解釋甄嬛”“甄嬛要拍電影版”等話題的流傳不減反增。
《后宮·甄嬛傳》吸引觀眾的可能是原著小說中的宮斗情節,也可能是孫儷、蔡少芬等明星的加盟,而導演鄭曉龍的名字掛在那里,也等于為它貼上了一張品質保證書。畢竟,鄭曉龍這個名字曾與太多國產電視劇的第一次密切相連——第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第一部長篇室內劇《渴望》、第一部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鄭曉龍的創作史幾乎與國產電視劇的歷史并駕齊驅,他也因此被譽為國產電視劇的“拓荒人”。
據央視索福瑞統計,去年一年,《后宮·甄嬛傳》的表現可謂是異軍突起——播出頻道總數多達62個,收視進入前5名的地方頻道就有14個。
然而,發生在電視劇《渴望》上的故事,眼看著會在《后宮·甄嬛傳》上延續。
早在1991年,鄭曉龍就赴美創辦了華藝影視錄像節目有限公司,任職總經理,獨家代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乃至央視電視劇在北美地區的錄像發行業務。對于國產電視劇的海外輸出,他心中一直自有一筆賬。
“《渴望》的版權就曾賣給美國的三四家華人電視臺,那時很便宜,一分鐘才兩塊錢,一部電視劇也就幾千塊錢。錄像帶的租售版權還被賣給街頭的音像店,都是店鋪自己來跟代理公司談價錢,一般只有幾十塊錢一集,一次性給過版權費,之后的租售盈利就全是店鋪自己的了。”鄭曉龍回憶道。
而這一次,《后宮·甄嬛傳》的海外輸出最大不同在于,它被賣給了美國主流電視臺,翻譯成英文,重新剪接后播出,觀眾絕大部分并非華人——打入英語國家的市場,這和賣給日韓版權又大不相同。
不過,即便版權收益比上世紀90年代高出多倍,但相對于龐大的國內市場,發行方并不很看重“那點小錢”。鄭曉龍說,《后宮·甄嬛傳》的輸出,不是發行方主動推薦的結果,而是海外電視臺看到《后宮·甄嬛傳》在中國那么火,主動上門求購。
然而在鄭曉龍看來,關鍵不是錢不錢的問題,電視劇輸出,其實也是文化觀念的交流,“我知道在韓國,電視劇如果賣出海外版權,政府還會給補貼,就像出口退稅一樣,支持文化輸出”。
中國“電視劇大國”這個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據統計,2012年,中國電視劇產量為506部,總計17703集,產業交易額首次突破100億元。
可惜,高產并不等于優質,甚至可以說高產本身就是一種浪費。鄭曉龍對“17703”這個數字念念不忘:“你算算看,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一小時60分鐘,每分鐘都拿來播電視劇,也消化不了這17703集。事實上,國內去年電視劇的需求量也就在8000集左右,等于說有一半的電視劇根本就沒機會播,干脆死定了。”
目前,全國影視公司多達4000余家,卻沒有一家的市場份額達到10%。而在美國,最大的六家制片公司掌控著市場85%的份額。一樣是“兄弟”,華誼兄弟這樣的國內大公司占市場份額僅在3%-4%,華納兄弟每年在電視劇上的收入卻高達3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獨立電視劇制作機構。
“作坊”式的產業格局決定了國產電視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和美國相比,差距表現在方方面面——單價:中國平均累計不到100萬元一集,少數可達300萬元;美國系列劇單集累計價格約400萬美元,迷你劇還更高。收入規模:中國約100億人民幣,美國約150億美元。收入結構:在中國100億元產業交易額中,電視臺購買占84%,在線視頻占14%,海外版權及音像僅占2%。而美國則50%來自商業電視網,海外版權和有線電視版權加起來占到40%以上。
美國每年電視劇的產量約為4000集。和中國“17703”這個數字對照,就能明白一擁而上和粗制濫造帶來的弊端。鄭曉龍說:“很多制片方都在市場導向下迷失了方向,只考慮哪些題材會熱門、能賺錢,就一窩蜂地去拍,結果一下子通通投放到市場,反而變得滯銷。他不去想觀眾看電視劇不是以類型題材作選擇,而是看品質。這種短視滲透到了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演員、編導、電視臺。大家都抱著‘撈一筆就走人的心態,怎么會有留得下來的精品呢?”
在鄭曉龍看來,精品是要擱十幾二十年才能顯現的:“不管當年是不是紅極一時,或者得了多少獎,都沒用。要等過了很多年,老百姓還記得,還會反復看,新一代的年輕人看了也仍然喜歡,那才是大浪淘沙過后被歷史遺留下來的精品。”他在美國拍片時曾詢問業內人士,“最掙錢的電影是哪部?”出乎意料的是,答案不是近年來屢屢刷新票房紀錄的《泰坦尼克號》或者《阿凡達》,“最掙錢的電影是《飄》,當年就給公司掙了很多錢,以后年年在給公司掙錢。每年的舊片市場永遠在播,每一個新媒體出現時,都要買一遍《飄》的版權,因為它已經成為經典,每一代人都要看一遍”。
這樣把好片子做成“長線股”的事情,鄭曉龍也親歷過。“當年拍完《渴望》,投資102萬元當年收回57萬元。過了若干年以后重播,50集連續劇,一集給2萬元,就100萬元了,兩個臺就是200萬元。現在,《渴望》幾乎每年都給我們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掙200萬元以上。所以我常說,你拍一部好片子,比拍五部爛片子都掙得多”。
(摘自《新民周刊》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