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向經典脫帽致敬之際,當經典的締造者轉身離去,我們今天的經典又在哪里?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火了,連續10期創造了平均超過6%的索福瑞全國最高收視率,捧紅了一批已經退居二線或聞所未聞的歌手。最典型的如辛曉琪、黃綺珊,據說黃綺珊的商演價格已經從幾千元飆升至幾十萬元,羽泉、沙寶亮、尚雯婕、林志炫、彭佳慧、楊宗緯也都人氣暴漲,黃貫中今年的新專輯已被預購一空……與去年的《中國好聲音》相呼應,這檔由著名、非著名歌手們親自操刀的比賽本質上還是“炒冷飯”,主打經典老歌,商業娛樂氣味與其鼓吹的“原創音樂精神”仍相差甚遠。
《我是歌手》亮相之前,力邀華語樂壇的標志性人物齊秦參加。其實,他完全可以不來,可他還是來了,表現卻不怎么樣,第四場比賽險遭淘汰。創作了大批經典歌曲的齊秦焉能受辱,最終他以省親為由干脆退出了比賽。齊秦的來去成了《我是歌手》最大的噱頭。當年那匹帥氣俊朗、凄厲滄桑的“狼”真的“廉頗老矣”,曾經易如反掌的高音已成不可承受之重,令無數粉絲扼腕。然而,齊秦的參賽與退賽恰似對《我是歌手》的反諷——向經典脫帽致敬之際,當經典的締造者轉身離去,我們今天的經典又在哪里?
第十場比賽就凸顯了經典的難忘與尷尬。七名歌手輪流翻唱齊秦的七首好歌,當羽泉竟為30年前的《狂流》揉入簫聲,彭佳慧將一首《原來的我》唱出惠特尼·休斯頓愁腸百結的況味時,你不能不感慨當年不過20歲出頭的齊秦居然締造了這么多閃閃發光的力作,也不得不感慨今天已很少有如此動人的好歌了。
縱觀十場比賽,歌手們演繹的絕大多數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語流行樂壇耳熟能詳的佳作:《味道》《天空》《無地自容》《你的眼神》《吻別》《征服》……沙寶亮、尚雯婕一度想來點突破,前者試了試民歌,后者承襲了當紅老外的前衛,可觀眾就是不買賬。
“炒冷飯”是保險的,正如“超女”“快男”或《中國好聲音》?!段沂歉枋帧啡允且粋€卡拉OK式的表演拼盤,真正的原創精神并不是這檔節目所需要的,甚至不是觀眾所需要的。尚雯婕可以說是幾輪比賽下來最有探索精神的歌手,但她的不妥協只能換來出局。最具戲劇性的是,周曉鷗在第九場比賽中大膽演唱了崔健的經典《不再掩飾》,結果當場墊底,最后一戰,他搖滾了齊秦的《九個太陽》卻意外拿到第一。除了周曉鷗當晚的發揮,恐怕大眾評審對《九個太陽》的熟悉程度遠超《不再掩飾》才是關鍵。這一幕讓周曉鷗本人都覺得難堪:“唱點保險的,先呆下去再說吧?!痹偃琰S綺珊,這位此前默默無聞的歌手與尚雯婕形成鮮明反差,拼盡氣力唱完一首老歌總能爭得極好的名次。不能埋怨黃綺珊的務實或尚雯婕的幼稚,只能說,這就是電視節目和觀眾的取向所在,在不斷包裝老歌的前提下,二者才可能達成不言自明的商業共謀,哪怕它保守、功利而膚淺。
其實,黃綺珊這樣的歌手最該參加《中國好聲音》,但現實是,如果《我是歌手》不愿從本質上與《中國好聲音》乃至“超女”有所區別,我們又怎能苛求它的歌者?歌手們來來回回的“演繹”不過是在編曲、唱法、噱頭這些旁枝末節上來一點加減,僅此就足以把很多大眾評審“震撼”得涕淚滂沱了。除了表演成分,只能認定觀眾需要的也就這么多。沒人質疑,這種“舊瓶新酒”是否已篡改了節目標榜的“音樂精神”。
“齊秦之夜”的反諷在于,當所有歌手都在模仿他,而且大多比他唱得還好,他們仍然無法成為獨具原創力的齊秦。誠然,這就是一檔向老歌和經典致敬的比賽,可如果能在這樣的比賽中聽到一批具有創造精神的歌手的精彩歌聲,看到一批原創天才的同場競技,《我是歌手》是否才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創力”完成了真正的致敬?
如今的翻唱比賽實在太多了,就是鮮見真正的“原創歌手大賽”。當我們在各種各樣的比賽中聽到各種各樣的歌手一再重復經典、模仿甚至重構經典,我們雖感動和感慨,可對于華語流行音樂而言,已遠遠喪失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迫人氣勢:這邊廂有崔健、唐朝、黑豹、魔巖三杰怒放不止,那邊廂有羅大佑、李宗盛、齊秦、黃舒駿大批音樂天才。在一首接一首令人驚嘆的杰作中,才有了今天被反復爆炒的冷飯,才有了20余年吟唱不衰的經典。今天的流行音樂機制比起20年前并無明顯改觀,原創音樂人的挖掘和培養方式不是改進了,而是更趨浮躁和滯后。
30年前,齊秦挎上行囊就完成了他的生命長嘯。今天,我們茫然四顧,卻不見那把簡簡單單的木吉他,更不見那位長發飄飄的天才少年。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