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松 許諾
[摘 要]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文化的特色,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因此,齊齊哈爾要依托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掘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建設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鶴城文化,使文化發展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策動力。
[關鍵詞]城市文化;文化價值;價值評價
[中圖分類號]F292.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92 — 02
城市在自身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其他文化的獨特城市文化,它是城市生活的靈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賴以存在的基礎。“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不是一個完整的城市,也可以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城市”。〔1〕齊齊哈爾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有別于其它區域獨特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這些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類文化,不僅在黑龍江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鶴文化:審美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
鶴在許多傳說中,都以仙人的座驥形式出現,自古眩光有仙氣相隨,故也稱仙鶴。丹頂鶴形態優美,以喙、頸、腿“三長”著稱,被譽為“一品鳥”,地位僅次于鳳凰,因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鶴之所以被人類所推崇,除了它的審美價值,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被賦予了諸多的人文精神。《詩經》中有《鶴鳴》。《毛詩》曰:“鶴鳴,誨宣王也”。用鶴的棲境和善鳴比喻身隱而名著的賢人,教誨最高統治者任用他們。鶴的藝術形象第一次在古文獻中出現時,就被賦予高尚的品質而人格化了;鶴是古代最崇高動物中的一種,它象征著圣潔,清雅,長壽。因此,鶴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鶴文化屬傳承性文化。齊齊哈爾是丹頂鶴的故鄉,它一直貫穿著齊齊哈爾7500年的歷史。鶴以及由鶴衍生出來的鶴文化是我們共享的精神文化財富。人們對鶴文化的肯定,不僅體現了人類對于審美的追求,更體現了人類回歸自然的價值訴求。鶴文化的觀賞性與當今人類迫切希望逃離異化世界,回歸自然的愿望是密不可分的。除了鶴的欣賞價值,其自身所具有的高雅品格,對人類也具有道德上的正向引導作用,鶴文化所體現出的道德和智慧,為齊齊哈爾城市精神的形成,為發展人以真、善、美為其內涵的集體人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鶴文化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時代要求,它亦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的具體體現。
然而,鶴文化的本質,即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尚且欠缺符號形式和符號意義,還遠未彰顯出鶴文化中隱含的豐富的內涵和文化意義。自覺地建立、強化這種符號,使它有生命力,產生強烈的社會作用,使人們、特別是使齊齊哈爾市的百萬人民群眾有強烈的鶴文化意識,已成為發展鶴文化的重要任務。
二、 老工業基地文化: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的集中體現
齊齊哈爾工業基地始建于建國初期,隨之而形成的工業文化屬于現代文化之列。其有形部分屬物質文化,包括工業生產設備及其產品,無形部分分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馬恒昌小組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兩次創業期間所體現出來的同心共贏、敢為人先、追求卓越、興企報國,發揚主人翁責任感的大無畏英雄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建國初期,齊齊哈爾重工業基地是全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我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先鋒力量,它所取得的成就,填補了我國多項空白。他們以 “同心共贏”、“勇為人先”、“敢于超越”的創業斗志,激勵了全國工人階級的熱情,成為全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在精神文化方面,以馬恒昌為代表的“馬恒昌小組精神”,在五十年代時,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新中國成立時,他們所面對的重重困境。內困外擾的境遇,卻孕育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馬恒昌精神之所以成為馬恒昌精神,根本原因在于,當物質基礎極度匱乏的時候,在國家和個人陷入極大困境的時候,馬恒昌仍舊能夠超越現實,超越自我,滿懷激情獻身祖國的工業事業。馬恒昌小組精神是中國工人階級在生產實踐中培育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高度自覺的主人翁精神和勇于創新、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 冰雪文化:人工之美與自然之美和諧產物
冰雪文化雖形成已久,但較明確的概念卻是在近些年才提出。“冰雪文化有兩層涵義:一個是冰雪文化的主體,生活在冰雪自然環境中的人們;第二是創造出的具有冰雪符號的生活方式。那么所謂冰雪文化就是指在冰雪自然環境中,以冰雪生態環境為基礎,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具有冰雪符號的生活方式”。〔2〕 冰雪文化屬于淺在性的文化,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冰雪環境因素本身不是制約文化形成、演進的本質性因素;二是冰雪環境對文化的作用大都是對原文化進行雕塑性影響,即不是主體性作用, 而只是側面影響作用。冰雪環境雖作用于任何一種土著性質文化類型及外遷文化類型,但卻沒有穩定實在的文化主體,它與各種文化類型相文融, 宏雜而無核心, 這也是其文化淺在性的另一原因。
就齊齊哈爾市冰雪環境而言,存在著季節性變化,其冰雪環境只是表現在冬季,這間段性作用使區域文化受作用程度弱化了。就齊齊哈爾冰雪文化體系而言,大致可分為冰雪藝術文化、冰雪體育文化、冰雪旅游文化、冰雪經濟文化、冰雪民俗文化等五個大類。全方位發展冰雪文化是冰雪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冰雪藝術是國家藝術寶庫中的一只奇葩,我市的冰雪文化的特色應向此方向發展。
冰雪文化是人工之美與自然之美相結合的產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齊齊哈爾冰雪游園歷史悠久,但此項目與其它大城市相比,其規模和影響力有明顯的差距。如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日本的札幌雪節、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歡節和渥太華冬樂節,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氣氛最熱烈的冬令盛典。其游客數量、知名度、及經濟效益均遠勝于我市。齊齊哈爾冰雪項目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可以采用與其它城市合作和開發特色項目的方式,以提升齊齊哈爾冰雪文化的整體水平。
四、 歷史文化:科考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
以昂昂溪為代表的的歷史文化,屬于傳承性文化。它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它是研究我市歷史發展軌跡的重要依據,其直接現實性使其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昂昂溪文化遺址規模大,分部相對集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一時被譽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昴昴溪文化表明,我市歷史最早可追溯到7500年前,而騰家港出土的墓葬中的紅色顏料,而在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的墓穴中與6-7千陜西半坡氏族的墓葬中有同樣的發現。可見7千年前的昂昂溪原始人類就與中原文化發生了某種聯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齊齊哈爾地區文化受中原文化的輻射和影響,其歷史由來已久。而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包括鮮卑貴族、契丹遼國、女真金國、蒙古族元朝、滿族清朝)一次次入主中原,使關內外的文化形態相互交融,相互沖突,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因此,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齊齊哈爾地區戰事頻發,是一個因軍事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城市,這恰好提示了該地區人民重勇、強悍的群體個性的歷史成因。多處歷史遺跡表明,齊齊哈爾在多個重要歷史年代均為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泰州(現泰來縣境內塔子古城)曾是東北路統軍司駐地,是遼朝扼控北方區域的軍事重鎮;蒲峪路則是金朝北部地區的軍事重鎮,管理黑龍江中上游及外興安嶺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政府為抗擊沙俄侵占雅克薩城,始建齊齊哈爾水師營。長期的嚴酷征戰,造就了齊齊哈爾地區的古代民族充滿野性和勇猛無畏的民族性格,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這種性格有利于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壯大。
五、 抗戰文化:心系國家生死存亡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抗戰文化,指發生在19世紀,在以馬占山抗日和壽山將軍抗俄為代表的近代反侵略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我市學界把它概括為“兩山精神”。簡略地說,就是“自強不息、敢為人先”。
壽山將軍和馬占山將軍都曾在齊齊哈爾擔任過最高軍事指揮,他們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負起守土衛國的責任,在戰斗中延續著偉大的民族精神。除了上述的“兩山精神”,還有兩點值得我們珍視:第一,我們對于先烈的紀念和緬懷,不是因為他們擁有顯赫的戰功,也不是因為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而是由于他們崇高的價值理想,使他們在面對消極抵抗的統治者、來勢洶洶的侵略者和尚未覺醒的民志時,沒有選擇后退,而是選擇了勇敢擔當。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他們選擇了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二,縱觀歷史,齊齊哈爾它長期處于相對封閉落后的狀態,在明清還是官員們受貶流放之地。長期以來齊齊哈爾人已經習慣了以家庭、宗族、自身利益為重,他們深居邊塞,外對生活以外的整個社會、國家、全民族考慮很少,也不敏感。而二位將軍所進行的斗爭,雖然從戰事結果來看,都未取得勝利。但我們應看到,正是他們的反抗侵略行為的本身,喚醒了未啟的民志,激起了人民的憤怒,激發了齊齊哈爾人民的抗戰熱情。兩位將軍正義之戰在其后對全國人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民族意識的增強恰是兩位英雄留下的寶貴財富。他們在祖國危難時,所體現出的舍身忘我,保家為國的愛國主義情懷,那些曾為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而英勇抗爭的民族英雄,以及他們所展現出的民族氣節與民族精神,無疑深刻地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齊齊哈爾地域文化不可動搖的穩固根基。
六、流人文化:開拓邊疆文化的基石
流人,先秦時代含義有二,一是指被流放貶逐的人,二是指流亡于鄉里以外的人。流人文化,也就是指流人這一特殊文化主體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流人文化專指精神文化而言。齊齊哈爾的流人文化產生于明清時期,屬傳承性文化。它對齊齊哈爾的影響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他們對邊疆的文化事業做出的開創性的貢獻,二是他們在人生的特殊時期,所體現出的群體精神對齊齊哈爾人民的積極影響。
由于邊疆所處的地理位置偏離文明中心,統治階級不夠重視,政治制度不夠完善,加之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物質相對匱乏,所以歷代邊疆地區的文化水平都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流人相對于當時的居民來說,他們的差異實質上體現為一種文化上的差異。明清以前,少有東北邊疆地區的歷史沿革、山川地理、民族風貌、社會經濟等專門記述。正是這種差異,填補了齊齊哈爾邊疆文化,特別是文學方面的空白,豐富了東北地域的文化底蘊,流傳至今的十幾部地方史與紀事中,大部分為流人所作。如《龍沙紀略》、《卜魁集》等,為齊齊哈爾后代的文化發展,特別是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歷史框架。
流人,做為一個特殊的歷史性群體,在被貶而飽食悲慘境遇的背后,是他們能夠超越所受的迫害與歧視,與命運抗爭,在痛若與悲憤中仍舊爭取實現自身價值的生活態度。滿官學成立52年后,齊齊哈爾才有了漢官學,而大多數老師由流人擔任;呂留良后裔被流放到齊齊哈爾,其玄孫呂景儒,繼承祖業,學醫救人,其醫術、醫德受到當地人的稱贊,送匾上書“妙手回春”;方式濟寫成的《龍沙紀略》一書,為清代名志,后被收入《四庫全書》;黑龍江現在的第一部詩集《何陋居集》,為明末清初的流人方拱乾所著;第一部戲劇作品《龍沙劍傳奇》,為清代因文字獄受牽連被流放到齊齊哈爾的程瑛所著。他們為流放地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體現鐵優良品質,都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與頌揚,可謂“塞翁失馬,東隅桑榆”。他們舉辦教育,著書立說,發展醫學、藝術,為邊疆地區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流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在齊齊哈爾文化史上創下了“五個之最”,奠定了齊齊哈爾文學、史志學的基礎。.流人對齊齊哈爾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謂傳薪播火,功不可沒。
從整體看來,齊齊哈爾地域文化在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相關文化資源基本得到了保護與利用。尤為明顯的是隨著工業經濟的復蘇,工業文化也得到了復興。新的企業管理機制與傳統的人文精神相結合,使我市這個老工業基地又一次煥發了活力。而齊齊哈爾舉辦的“關東文化節”,則進一步提升了以“闖關東精神”為核心的關東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對相對文化的廣博與深厚,我們對文化的開發還停留在外圍層面,物質文化明顯重于精神文化。對此,我們應做進一步的深化與調整,以使我市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馬克思曾經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3〕可見,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積累性的特點。同時,各地域文化也都是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彼此交流,相互滲透,從而共同發展。齊齊哈爾地域文化始終延續了中原文化的主體精神,體現了地域文化對主體文化的自覺繼承。這種文化發展的繼承性要遠大于它自身的獨創性,這也是齊齊哈爾文化發展的總體特征。
〔參 考 文 獻〕
〔1〕朱鐵臻.城市發展戰略〔M〕.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75.
〔2〕張穩柱.冰雪文化的產生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 《旅游時代》〔J〕.2007,(0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責任編輯: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