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明 路藝
[摘 要]近年來,齊齊哈爾市文化產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本文結合齊齊哈爾市文化產業發展實際進行分析,以求促進齊齊哈爾市言論弱業進一步發展,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繁榮。
[關鍵詞]齊齊哈爾;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01 — 02
文化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繁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如何搶抓機遇,變文化優勢為發展優勢,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齊齊哈爾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近幾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對文化的支持和投入不斷加大。2011年,全市有公共圖書館12個,文化館16個,博物館8個,群眾藝術館1個。鄉鎮、社區文化站(文化活動室)的建設步伐加快。2011年,新增加文化站32個,文化站總數達到180個。全市藝術表演專業劇團12個。歌舞娛樂、電子游藝等文化娛樂經營活動遍布于市區和城鎮。全市廣播電臺6座,廣播發射臺、轉播臺4座,縣區廣播臺9個,鄉有線廣播站102個,廣播電臺節目12套,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臺13座,電視發射臺轉播臺29座,有線電視入戶率67%,電視人口覆蓋率為100%。基本形成了廣播與電視相結合、無線與有線相結合、廣播電視與相關產業相結合的文化傳輸網絡。
(二)文化投入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11848萬元,是上年投資額的2.4倍,遠遠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34.1%的增長速度。
(三)文化事業繁榮。2010年,我市話劇團大型話劇《風刮卜奎》、馬戲團新創雜技《空中浪橋》入選“黑龍江省文化系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之商業演出服務項目目錄;克東滿繡工藝品、麥飯石工藝品、膠片畫、相紙溶刻畫,依安華琦工藝美術等五個項目入選藝術品類服務項目。俄羅斯風情小鎮、齊齊哈爾中環文化產業園、丹頂鶴藝術館分別入選“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基地、園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名錄”;馬戲團雜技《空中浪橋》、滿繡工藝品入選“黑龍江省優秀出口文化企業(項目)名錄。我市重點文化旅游項目扎龍濕地生態旅游區建設項目被列為全省“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建設十大板塊”之一,被列為“十二五”時期全省文化產業重點建設項目。齊齊哈爾馬戲團已連續3年被評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稱號。我市創作并代表黑龍江省參演的風情音畫《達斡爾人》在2012年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匯演中喜獲表演金獎、優秀組織獎、導演獎、編劇獎等十一個獎項。
(四)文化旅游業迅速發展。全市旅游業借助“中國綠色食品之都”、“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三張城市名片,叫響“中國大濕地、世界鶴家鄉”的城市品牌,全面提升鶴城旅游文化品位。2011年,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21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86.0億元,增長25.6%。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8468人次,增長25.4%。
二、促進我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動因與優勢
(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文化產業發展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促進文化企業的整合和發展,成立了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制定了《支持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及總體思路、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及措施保證。規劃了“十二五”時期齊齊哈爾市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文化產業重點建設項目及將打造的文藝精品篇目。從多個方面有力地引導、幫扶文化企業發展。去年以來,我市首屆鶴文化藝術節、首屆啤酒文化節、首屆扎龍國際婚禮文化節、首屆文化產業藝術博覽會等內涵豐富的文化盛會,更是有力地推動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有力地彰顯了我市在文化產業發展和推介上的力度和節奏。
(二)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為文化產業發展賦予了資源優勢
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經濟、文化、科技和商貿中心,是“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綠色食品之都”, 有“世界珍禽丹頂鶴之鄉”的美譽。有800多年的歷史文化,是國家最早興建的老工業基地之一。這里的“綠色食品博覽會”、“關東文化旅游節”、“小交會”等聞名中外。明月島風景區、龍沙公園、興十四現代農業旅游示范區、蛇洞山風景區、金長城遺址公園、黑龍江青松狩獵場、鐵農園藝園、大乘寺、卜奎清真寺等各具特色旅游景區眾多。區域特色的重點節慶有: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庫木勒節、甘南縣葵花節、富拉爾基區滾冰節、碾子山區登山節、富裕縣漫畫節等。產業基地建設異彩紛呈,以克東滿繡、梅里斯達族繡為主的北方刺繡基地,以依安縣華琦工藝加工為主的粗陶泥塑加工基地,以丹頂鶴藝術館為主的剪紙基地,以光譜資訊有限公司為主的動漫基地,以鐵鋒區錦繡工藝品廠為主的蘆葦畫基地,以碾子山神石工藝廠為主的麥飯石加工基地,以克山石雕廠為主的瑪瑙及火山石加工基地等。有“打響江橋抗戰第一槍” 為主題的泰來縣江橋抗戰遺址公園的全國100個紅色經典項目之一的紅色旅游線路。有“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昂昂溪區羅西亞大街。有昂昂溪區俄羅斯風情小鎮等異域風情文化等。豐厚的資源為齊齊哈爾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大繁榮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與“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5%的目標還有相當差距。
(一)文化產業發展急需的精英人才匱乏。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狀況不佳。一是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流失較為嚴重;二是缺少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尤其是懂管理會營銷的復合型人才。專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培養不出”。
(二)文化市場發育不完善。社會經濟實力較弱,市場空間有限,服務業不發達,文化市場主體發育不完全。受投融資機制、環境和文化投資效益周期長等因素的影響,文化招商引資較為困難。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文化產業企業太少,帶動產業化開發的成效不明顯。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得到充分發揮。
(三)資金制約。基本上都是采取借雞生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停滯不前,特別是信貸資金、社會資本和企業投入方面,投向文化產業領域還沒有形成機制。政府財政投入力度有限。2011年,全市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僅2.5億元。一些基礎設施財政沒錢投、群眾不想投、老板不愿投,在基礎建設上也常因資金問題而停滯。
(四)文化企業綜合實力較弱。全市文化產業中,資產超億元和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寥寥無幾,小企業幾乎占到全市文化產業單位數量的一半以上,這些企業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領域,如銷售文化用品和辦公用品的商戶、小廣告公司,網吧,電子游戲廳等。而從事文化創意、文化演出、文化經紀、網絡科技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很少,文化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夠強大。
四、實現我市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措施與途徑
(一)培育文化市場。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重點文化企業自身快速發展,支持文化企業進市場,適時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使一些成規模的文化企業在市場化的兼并、重組、轉制中發揮重要作用。推進陽光熱力、天成運業、光譜資訊等民營企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設立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為民營文化企業文化發展注入活力。
(二)繁榮城鄉文化市場,引導居民文化消費。發展我市的文化產業,一方面,要激發和釋放居民的消費能力,提高大眾的文化消費水平。只有大力推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才能夠釋放出人們的有效文化消費需求。在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同時,堅持精品文化產品與大眾文化產品并舉的措施,開發出對路的文化消費產品。另一方面,要促進城鄉同步協調發展,要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建設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和方式,豐富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
(三)多元化投融資,全面整合文化資源。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挖掘國有文化資源存量潛力,釋放民營文化資本增量實力。充分發揮財政、稅收的杠桿作用,逐年增加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投資比例,嘗試建立文化產業基金,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向文化產業領域流動,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基礎,以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為主體,以境外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進一步打破國家包辦文化的單一模式,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體制辦文化的新格局。
(四)扶強做大市場主體。一是抓緊公益性與經營性文化企業改革、改組和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二是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引智力度,引進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解決文化產業投入不足和智力不夠的問題。三是支持、鼓勵和引導本地企業做大做強,對光譜資訊等信息軟件企業、神鶴影視劇創作中心等重點扶持。四是創辦文化產業園區,引導各類文化資源、人才和項目向園區集中,促進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
(五)突出抓好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應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經營人才、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機制創新,完善人才使用、競爭和激勵機制,吸引和挖掘優秀人才。
(六)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實施品牌引領戰略。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必須與旅游結合。要以打造扎龍風景區沿線文化旅游產業帶、俄羅斯風情小鎮和江橋抗戰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在景區規劃建設、旅游紀念品開發、文化娛樂活動等方面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擴大文化影響力,提升城市軟實力。
〔責任編輯: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