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圭平
決定電商前途的,不是技術的改變,也不是模式的改變,而是價值觀的改變。何為價值?如何才能創造電子商務價值?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電子商務將成為中國主要消費潮流
據麥肯錫公司最近發布的《中國的電子零售革命》報告中顯示,去年中國通過電子商務渠道實現了190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幾乎與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并駕齊驅。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在線零售行業規模將達到4200億美元,屆時將比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市場的總和還大。報告認為中國將毫無疑問地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子商務消費國,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也許可以借助電子商務這個渠道部分地轉型為消費驅動型經濟體。
麥肯錫在這份報告的結論部分中寫道,消費者們所獲得的要多于他們在實體店所舍棄的。電子商務正在驅動著消費者們去購買新玩意兒,特別是在所謂的三四線、低收入城市中,那里的實體零售店所陳列的品類數量根本無法與電子商務的在線品類相提并論。中小城市以至于農村地區也在開始嘗試著電子商務購物。
這意味著,那些開始在網上購買以前所買不到商品的低收入消費群體正在開始推動中國經濟的前行。盡管有觀點懷疑中國能否轉型為消費型經濟體,但對于正在成為世界電子商務中心的中國,這種趨勢就是最好的消息。作為吃百家飯的印刷行業,當然也不會站在門外。
變與不變決定傳統企業電商能走多遠
傳統力量和內部結構的碰撞,讓傳統企業電商經理人被稱作是帶著鐐銬的“舞者”,還要保持舞姿優美。而近期傳出的好消息是,在過去的兩三年間,他們的內外部力量之間正獲得更多獨立,傳統企業的電商路正在越走越寬。
對印刷行業而言,代理商和互聯網其實有非常強的相似性,因為它面對的都是消費者個體,而一種模式是否有持久性,就在于能否對消費者產生持續的吸引,而變化就在其中。
變化意味著毀滅,也意味著新生,所以總有企業、品牌、產品、模式被創造出來。人類的經濟世界就是一個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里適者生存,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不能順應環境變化的模式、產品、企業都會衰退、消亡;而能適應新環境的企業就會崛起,這也意味著機會,所以無論是好的電商經理人還是好的投資者,關鍵是要能抓住變化帶來的機會。
在針對最終消費者和用戶的行業中,拋開企業本身經營管理的好壞不談,關鍵性的變化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第二個方面是企業面對的競爭環境、產業生態鏈發生了變化。
無論是出于“演而優則唱”的尋常道理,還是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傳統品牌的發展不僅面臨著復雜的線下之路,線上之路也很難在短時間取得滿意收效。所以,業內由此開始流行這么一句話:變,是找死;不變,是等死。這表明目前國內傳統企業的兩難之處:知道轉型電商勢在必行,卻因缺乏“電商基因”在電商路上踟躕不前。但傳統企業一旦擺脫轉型困境,與純電商相比,原有的線下資源無疑具有巨大的優勢。
“背靠大樹好乘涼”,傳統企業在資金、貨品、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也能讓它們的品牌和品類擴張更迅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