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集
浙江省永康市大司巷小學在六年級各班開展以捐贈《慈善讀本》為載體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收獲頗豐,下面是該校各班主任在學校交流會上的小結發言摘要:
六(1)班:感恩
慈善教育的范圍是很廣泛的,我們找準切入點,從小處入手,主要進行感恩教育,“感恩親人、感恩師長、感恩同伴、感恩母校?!焙⒆颖揪哂懈卸鞯男?,只是需要教師的喚醒,使他們感到生活、學習的幸福,以一顆感恩的心回報親人、回報師長、回報同伴、回報母校。
在感恩父母方面,他們有的為自己的任性而向父母表示歉意,有的為父母整天忙碌而無時間陪他玩而不理解整天埋怨感到內疚,有的學會了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有的學會了分擔,有的學會照顧父母,端茶送水,更加懂得了孝敬家里的長輩,有的給父母寫信,述說感恩之情,有的精心制作了家庭親情樹,有些孩子與父母一起看昔日照片,一起回憶往事,有的為感恩父母制作了感恩全家福。經過這一年的感恩教育,家長們反映孩子懂事了,不再任性自私,懂得關心人,懂得孝敬人。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跟家長一樣感到欣慰。
在感恩教師方面,有的給自己的恩師寫感謝信,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有的親手制作一些小禮物,表示對老師的深深謝意,有的給老師一個擁抱、一個合影,表達師恩的難忘。
在感恩母校方面,孩子們自覺行動起來,為母校這位大媽媽做了徹底的清潔工作,角角落落從未落下,讓這位大媽媽以更整潔的面貌迎接三千多位學子。還有我為母校添一份綠,我為母校寫首詩,我為母校寫份標語,我為母校獻計獻策。他們以一個學子的身份,從感恩母校出發,在離開母校之際為母校做些有益的事。他們自己還組織起來為兄弟班級捐書,幫助他們充實班級圖書角,利用下午讀書時間,大手拉小手地教兄弟班級的學弟學妹們一起讀《慈善讀本》,把慈善精神代代相傳。
六(2)班:“手拉手”
我們的活動主題是“手拉手、找朋友”,廣泛開展“五個一”,即交一個“手拉手”好朋友、寫一封“手拉手”交友信、給小伙伴送上一份禮物、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向小伙伴學一種新知識(新本領)?!拔鍌€一”之后,我們結對的同學,又到各自的家庭中體驗生活一天。讓他們深入了解各自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增進友誼,感受生活,培養能力。
本班學生主動給“手拉手”的西溪小學五(3)班學生寫交友信。信中主要介紹自己的生活、學習及家庭、學校的情況,并表達對朋友的關心和祝福。西溪小學五(3)班學生接到信時,都認真寫了回信。然后我班同學將自己讀過的優秀圖書送給西溪小學五(3)班學生,使他們通過讀書、讀報更新觀念,獲取真知,更茁壯成長。與此同時,本班學生和西溪小學五(3)班學生,都盡力為對方做一件好事,還向小伙伴學一種新知識(或新本領)。
為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獻愛心的氛圍,我在創建方面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可喜的是整個過程,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雙方班級活動也開展得輕松、愉悅,通過系列的活動增進雙方的了解,雙方在學習和生活上互相幫助,互相促動,共同進步。學生也得到了一份真摯的友誼,他們都交上了新朋友,對于今后,他們都表示會以書信,QQ等各種方式繼續聯系。我想,如果今后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深入交流,家長與家長之間也能建立起友誼,互相交流與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那對學生的各方面成長會有更大的幫助。
六(3)班:為民工子弟捐書
杜山頭小學學生大多為外來民工子弟,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缺乏購買課外書籍的能力,但他們沒有失去對知識的渴望。在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六(3)班同學由少先隊中隊發出倡議書,每人至少捐兩本書,用這個特別的方式給民工子弟一份特殊的關愛,讓知識在愛的手中傳遞。贈書志愿者在扉頁上或另貼卡片寫上了贈言、感想,有的同學寫上一些祝福語或鼓勵對方的話。同學們一部分在學校收集捐書分類整理,貼上標簽,一部分作為學生代表前往杜山頭小學送書,全程選出一名同學進行攝影留念。
書對于一個人的幫助是無法比擬的,它能讓一顆憂郁的心靈變得開朗,它能給一個迷惘的人指明前進的方向,書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書是精神的食糧,是快樂的音符。把書帶給那些需要它的人,繼續實現其價值,募捐一本書,打開一扇窗,把好書送給愛書的人,就能為知識插上夢想的翅膀?!耙槐緯⒁环輴邸⒁粋€祝?!保⒆觽冏约阂苍诰钑顒又械玫搅苏媲椋瑢W會了付出和幫助。
去年“慈善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后,我們增強了慈善意識,將學校的愛心教育系列化,注意在各種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慈善理念。同時注意慈善活動常態化,讓學生在假期多參加社區活動(送溫暖、送清涼),慰問清潔工人,開展日常助學幫學活動等。
六(4)班:關愛老人
我們班開展的活動是關愛老人,學做雷鋒。
每天上下學,校門口接送孩子最多的是老年人,其實對于老年人學生可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個家庭都有幾位老人對孩子們的關愛,陌生的是我們無法洞悉老人們內心真正的想法。雖然很多年輕人都很關心老人,可是還有許多老年人在度過晚年時期遇到很多困難,所以我利用“慈善文化進校園”這個機會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能真正走近老年人,引導他們為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首先利用一節課時間,與學生一起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習慣、研究老年人的愿望與困難、探討關愛老年人的方式。
接著在班級開展一次情境表演,讓學生演老人,體會老年人生活的不便。
最后帶領學生走出學校,來到四方社區的低保家庭包香蓮奶奶家,為她家打掃衛生,陪包奶奶聊天,聽奶奶講述她的故事。
當我們要走時老人握著孩子們的手連連道謝,平時在家不愛勞動的孩子,那天都特別熱情積極,特別開心。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體現。
關愛老人,學做雷鋒這次活動是我們在學習《慈善讀本》基礎上開展的一次有意義的慈善活動。
我覺得《慈善讀本》的出版,不僅培養青少年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而且也在校園中弘揚了社會主義的慈善文化。
現在《慈善讀本》只是在六年級展開,是否可以開發更多內容,成為一個系列,每年級都來學習和參與,讓慈善在小學里扎根發芽,成為一種真正的文化。
還有一點設想是慈善活動與各種活動相結合,比如班隊課、各種節日、親子活動等。親子活動是我們學校一大特色,社會上評價很好,讓慈善活動與親子活動相結合,不僅帶動學生,也帶動家長,從而帶動社會。
六(6)班:慈善從小事做起
一、提高了認識
開始認為,慈善是公益事業,大企業家,社會各界名士、熱心人士參與,離學校、學生很遠,其實不然。慈善就在我身邊,慈善從小事做起,慈善從我做起。
二、讓慈善文化進課堂
充分利用《慈善讀本》,在共同學習中增強慈善意識,讓學生在慈善氛圍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通過聽父母講述我們出生的故事、畫家庭愛心樹、唱愛心之歌、收集愛的圖片、講愛心故事等等,開展愛的教育。
三、慈善幫扶實踐
開展了:
1.紅領巾義賣活動(給災區的小朋友);
2.給班里的一位孤兒同學送書、送禮物;
3.到聾啞學校結對看望、給那里的孩子們寫信、捐書;
四、建議與體會
1.注重積累;
2.注入更多的內容;
3.推廣到三、四年級,讓慈善活動常態化、序列化。
六(7)班:慈善親子活動——走進孤兒院
尊老愛幼、扶弱助殘是我們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美德,在“慈善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后,我與學生一起學習《慈善讀本》并在班里開展了主題班隊活動,為讓慈善文化教育不僅停留于形式,更能深入學生內心,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培養學生們的關愛互助精神,我們和家長共同策劃、組織了一次以“送溫暖、獻愛心”為主題的慰問孤兒親子活動。
策劃這次活動主要想達到以下目的:1.用我們的愛溫暖擁有特殊童年的孤兒院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以及同齡人對他們的關愛。2.讓我們的學生親身體驗另一種童年生活形式,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有多幸福,從而讓學生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實現教育意義。3.在學生和孤兒間建立純真的友誼,一起牽手一起成長,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并在家長的帶領下讓學生懂得關愛和分享,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與情商。4.呼吁社會關愛弱勢群體,關愛孤兒。
活動主要有三個流程:1.采購物品;2.給孤兒送禮物;3.和孤兒一起游戲。雖然環節不多,時間不長,但活動中的每一幕都讓我們非常感動。有的學生給這些孤兒院的孩子買了書、筆等學習用品,有的家長朋友給孩子買了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還有家長慷慨解囊,捐錢又捐物。那種愛心的傳遞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愛無大小,愛無止境,在隨后的聯歡和游戲中,家長也積極參與,與孩子們共同成為活動的“主角”,讓家長和孩子們有很好的互動,從而加深了家長和孩子的情感體驗。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每一位參與者在思想上得到了成長,心靈上得到了洗禮,每一個學生都深受感染,正如孩子們活動后寫的作文中那樸實的話語:“這些小朋友真可憐,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我要更加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以后我們要好好的孝敬父母,用自己的愛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奔议L們也都有很深的感觸,紛紛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上會作出改變,以前只注重孩子們的文化教育,今后更注重小孩的人格教育。這次活動應該說老師、學生、家長一起感受了關愛,感受了慈善的真諦,讓慈善文化不僅進校園而且進家庭,讓學生、家庭、學校多方面的力量結合起來推進慈善文化的發展,讓慈善的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發芽,感受幫助別人的溫暖與快樂?;顒雍?,孩子們在寒假期間自發組成小隊為小區里孤寡老人過生日,在大街上為人們義務寫春聯。
六(8)班:與志愿者同行
記得那天《慈善課本》發放儀式結束,作為永康陽光愛心社的一名志愿者,感覺特別激動,因為這就是我和學生一直在說的事。
一直以來,每次愛心社有活動,我都會把活動企劃案發在我們班里的QQ群里邊共享,讓更多的孩子了解慈善。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去參加,事后會在QQ空間寫一些活動后感想并發一些活動照片和班里的孩子分享。讓他們了解和認識慈善與責任、愛與尊重、助人與分享、愛與力量的存在。
在《慈善讀本》中,我發現有愛心序曲和愛心歌曲、愛心圖片、愛心故事、愛心童話、愛心劇場等多個愛心欄目,上課時,我還用愛心社活動了解的生動情況進行課外補充,如愛心圖片,全是來自永康貧困孩子的照片和一些志愿者做關愛活動照片。在課上,還讓孩子們觀看了我們愛心社長拍攝記錄貧困孩子的真實錄像《幸福是什么》,觀看前我和女孩子們開玩笑說:“愛心社那些單身的小伙子們的擇偶標準之一就是看女生觀看這部錄像時是否稀里嘩啦地掉眼淚,否則免談。”孩子們笑完后開始靜靜地觀看,結果好多孩子都看得偷偷抹眼淚呢!這部錄像真正讓孩子們感受到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貧困的孩子存在,那么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這時孩子們也想為他們做點事了,所以后來我們開展的慈善愛心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經過這么長一段時間的熏陶,再加上《慈善讀本》對慈善的解讀,班里很多孩子就主動地來向我征詢下次活動的時間。看著孩子們這么熱心,我們班以永康陽光愛心社為平臺制定了一個力所能及的方案——幫助貧困孩子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給他們一個干凈整潔的家庭學習環境。
第一次活動的目的地是永康城西新村上謝村謝同學家。這個孩子剛好也是六年級。在王慈溪小學就讀。老師說他學習一般,但是之前有一個晚上我去他家檢查數學家庭作業時,發現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數學天伴》其中有一頁特別的難,可他全都做對了,而且思路很清晰。
他的父親,2009農歷12月25日因為咳嗽、出血到縣城醫院檢查,發現為“肺癌中晚期”。最后因無錢醫治去世。他的母親41歲,貴州人,患有輕度精神障礙,無勞動能力,只能在家干些家務活。
他們的居住環境:二層石條子搭建的房子,四合院的造型,是父親生前建造的。因年久未修,開始破損。四合院為父親四兄弟共有,每人各兩間,每間約十多平方米,一間用來居住,一間用來做飯堆家什,屋內陰暗潮濕,雜亂擁擠。
每次活動前都要向班里的孩子們介紹貧困孩子的情況,并向學生發起倡議,幫助謝同學家打掃衛生。當我們來到謝同學家門口時,靦腆的他雖然沒有說話,可我能感受到他很歡迎我們的到來。
路上,我還一直擔心養尊處優的小小志愿者們到了之后,會無從下手。最后我發現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特別是有兩個男同學,整理書柜真是有模有樣。還有我們班最胖的錢同學平??此恢莱院韧鏄?,結果那天居然也能幫著把壞掉的門用斧子給一塊一塊劈成柴火。一個個孩子都沒閑著,個個都干得汗流浹背。倒是我這個老師看到他們這樣,真覺得有點無從下手了。這次活動讓我覺得欣慰,小小的善意,居然能帶給孩子這么大的改變。
雖然,我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看到小小志愿者們都很用心地對待。懷著真誠與善良,為他們自己開啟一扇關愛之窗。
當小小志愿者們打掃完后,謝同學和他媽媽與我們揮手告別,不斷地說著再見,一臉的笑容在夕陽的余暉里燦爛綻放著。這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份喜悅,一份幸福,一份因被需要而感到的快樂!
六(9)班:讓愛傳遞
在《慈善讀本》的啟發下,我們班的學生明白了慈善是關心同學、關愛家人、尊敬老師,慈善是勤儉節約,慈善是低碳環?!ぁぁぁぁぁび谑牵麄兌脧纳磉呑銎穑瑥男∈伦銎?。校園里有同學遇上難題了,便有人自告奮勇,有人受傷了,總有幾個身影一擁而上;家里有為父母端茶倒水的,有節日里給父母送上驚喜的;出行時,有選擇坐公交車的,有徒步騎車的······
我們班的同學自由組合成立小組,開展了義賣獻愛心、走進福利院(孤兒院)、慈善宣傳等活動。通過這些慈善活動,同學們感觸頗深。福利院那過去從未感受到的情景,在震撼他們心靈的同時也讓他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在作文里有同學寫道,“原來在那個地方有許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應該人人獻出自己的力量,給予需要幫助的人一些溫暖。請關注他們吧!他們需要你的關愛和幫助?!薄斑@次慈善活動我不僅施以了愛心,還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要學會知足!”
慈善活動讓孩子們看到了他們無法想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沉重,多了一些對人生意義的思索,這對孩子們的成長無疑是有好處的。這次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同情心,更增強了他們行善的信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在社會中傳遞的正能量。義賣的同學寫道,“東西漸漸少去,而這愛心也越來越沉甸甸的,我們看著汗流浹背的同伴,相繼笑了?!薄斑@次活動讓我感觸頗深,尤其是一位來選購的阿姨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婦女,買了我們四本書,我原以為是給兒子買的,沒想到她是買書捐給別人的。多么善良的一位女士?。 弊鞔壬菩麄鞯耐瑢W寫道,“我拿出一張宣傳單遞給路人,那陌生人先是推了一下,發現這是宣傳慈善的,就仔細看了起來?!薄拔液蛶讉€同學負責發宣傳單,見到行人就將單子遞給他,并說‘請讓愛傳遞。我回頭看見一個人手里拿著單子,正將一個摔倒的小女孩扶起來,然后微笑著對小女孩說了一些話,并將單子給了小女孩,小女孩看了看手里的宣傳單,拿著它開開心心地跑向了遠處?!?/p>
六(10)班:幫助“學困生”
“為了一切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按笏鞠镄W六(10)班掀起了一場愛心結對,幫扶學困生行動。
由于受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批“學困生”,成為學校教育中亟需關注和扶助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渴望被幫助,考出優異的成績;他們需要掌聲、鼓勵;他們也想“出人頭地”······“我想考第一,我也努力了,但是每一次我都考不及格。”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為此,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全面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班級大家庭的溫暖,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變厭倦、力不從心為喜歡、全心投入,在“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中,我班建立了幫扶“學困生”制度,要求“學優生”與“學困生”結對,對學習中有困難并渴望幫助的這些“學困生”給予極大熱情和及時的關注,使其盡快擺脫“學困”境地。在幫扶中,學生之間共同建立互信互助關系,“學習為主,生活為輔”,即在幫學為主的同時,對“學困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苦惱和問題,結合班主任老師的共同幫助,給予溝通和調節。
幫扶措施:
1.加強對他們的課堂管理,讓結對同學同桌。
2.加強他們課后輔導工作。
3.通過各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4.經常與他們談心,幫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基礎知識的輔導。
5.做到因材施教,班主任同時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家訪工作。?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