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用藥物大多注意服藥的劑量、療效、不良反應或副作用,但很少注意服藥方法不當會引起藥源性食道損傷。損傷多見于干吞藥片、躺臥位服藥、沒用足量的水送服的情況下,藥片或膠囊劑黏附于食管(道)壁上。由于藥物刺激食管黏膜,致使其黏膜損傷甚至發炎,并形成潰瘍,導致食管損傷,而且還影響藥物的吸收,影響療效,必須引起注意和重視。
尤其是一些顆粒較大的藥片會造成對食道摩擦損傷,并在一段時間內導致吞咽困難。服藥片或膠囊劑時應用200~300毫升水送服,切忌不用水而干吞。服藥片時不僅要用足量的水送服,還應采取站立位姿勢90秒鐘。
飲水量與服藥姿勢能影響某些口服藥物的作用。據觀察,以直立位用水服藥,15秒后藥片通過食道進入胃內;而不飲水或飲水后仰臥者,有50%的人10分鐘后藥仍未排到胃內。一旦膠囊劑黏附在食管,再飲水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到達胃部。如四環素片劑??砂l生食管潰瘍,由于臥床患者所服藥片在食管中潴留或由于反流而引起。其癥狀為急性胸骨下灼痛、吞咽痛、心窩部疼痛等,這些癥狀可在服藥后幾小時內出現。能引起食管損傷的常用藥物還有氯化鉀緩釋片、強力霉素(多西環素)、硫酸亞鐵、消炎痛、阿司匹林、復方新諾明以及氨茶堿等。這些藥物對食道黏膜有較強的刺激和腐蝕作用。為了預防藥物損傷食管,服用上述各類藥片時應多飲水,平均要喝200~300毫升,而且應保持站立或坐姿,服藥后不宜立即仰臥,若病重或手術后須躺著服藥時,以用水將藥調成液體后再服用為佳。
(北京佑安醫院 副主任藥師 李錫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