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發燒是65歲以上老人最常見的癥狀和就醫原因,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某些急慢性傳染病、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引起發燒的主要原因。面對發燒的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或是在醫院,都要給予正確的護理。
1.保持室內溫度在22~27℃
讓老人臥床休息,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脫去過多的衣服或松開衣服有利于退熱。
2.多喝水
發燒的患者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脫水癥,以致高燒持續難退。正確的做法是,給發燒的老人頻頻喂冷開水、涼飲料和清潔液體,每天至少補水1000毫升。增加飲水量還可以增加尿量,促進毒素排泄;還可增加汗腺的分泌,通過出汗,有利于退燒。
3.慎用傳統的物理降溫
世界衛生組織(WHO)新近研究證明,傳統的物理降溫對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燒者弊多利少。這是因為在發燒患者中,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升高,機體早已做出如同在寒冷環境中一樣的反應——產熱增多,散熱減少。此時如果單用物理降溫(包括冷濕敷、冰袋降溫及酒精擦浴)的方法企圖讓患者冷下來是不科學的,顯然違反了體溫調節的生理機制,影響體溫調節功能的正常發揮。在這種情況下物理降溫,多數是無效的,還有可能會加劇這種反應,由此引起的代謝亢進可能會使發燒的時間延長。即使物理降溫暫時有效,但因體溫調定點仍保持在高燒水平,故暫時降溫后會令患者感到全身不適。發高燒的患者皮膚血管是擴張的,體溫和冷水的溫差很大,會引起皮膚血管的強烈收縮,引起畏寒、渾身顫抖等不適癥狀,并可能引起凍傷,甚至加重低氧血癥。尤其不適合體質虛弱的老年人。
應該指出,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燒,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將下丘腦體溫調定點降至正常,現在已可通過藥物降溫來實現,不要隨意使用物理降溫。
4.正確選擇退燒藥
目前各醫院和藥房出售的退燒藥有數種,劑型有水劑、片劑、栓劑和針劑四種,許多老人吃了退燒藥仍然不退燒,況且退燒藥一天只能用4次,許多人在選擇時往往無所適從。
事實上,退燒藥是一種可以通過調節人體機能使人體體表血管擴張、進而借助于出汗等過程使散熱增加,同時抑制寒戰、使機體產熱減少的藥品。它能有效地控制發燒,使體溫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發燒的原因。發燒是許多疾病共有的癥狀之一,治療發燒不論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燒藥是不行的。另一方面,降溫過快并不一定表示病情在好轉,還可能引起患者大汗淋漓或發生虛脫反應。正確的做法是:體溫若低于38.2℃,不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可以不用退燒藥,而應多喂溫開水,同時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體溫超過39℃,可服用退燒藥。目前常用退燒西藥有兩大類:一類是對乙酰氨基酚(代表藥為泰諾林口服液),另一類是非甾體抗炎藥(代表藥是托恩口服液)。藥理學知識告知我們,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的作用機制可能對前列腺素的合成起著中樞抑制作用,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可通過干擾前列腺素合成途徑中的環氧合酶在減少外周或中樞的炎癥介質來達到退熱目的。此外,中藥治療老人發燒也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常用退燒中藥如安宮牛黃丸等,只要辨證準確,完全可以迅速退燒。應該指出,退燒藥使用前須仔細閱讀說明書或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此外,短期低燒(38.5℃以下)免用退燒藥。
值得一提的是,選用退燒藥的主要依據是其療效及副作用大小。退燒藥只是對癥治療,藥效僅能維持數小時,體內藥理作用消除后,體溫將再度上升。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同時使用,或自行增加劑量,否則,會使患者出汗過多,導致虛脫、低體溫(≤36℃),甚至休克。
5.是否輸液由醫生決定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患者或家屬認為,掛鹽水針退燒效果好,其實不然。現有無數證據顯示,掛鹽水針并不比口服給藥退燒來得快。一般認為,發燒患者身體內氧和營養物質的消耗是大量的,必須重視臥床休息,補足水分,吃些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配合吃藥治療,一般不必靜脈輸液(俗稱掛鹽水針),理由有:(1)輸液并不能迅速退燒,也不會縮短病程。(2)在病種復雜的觀察室輸液易發生交叉感染,以致又添新病。(3)有時會出現輸液反應,從而加重病情。專家們還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輸液有嚴格規定,很多患者有病發燒都是吃藥治療。至于發燒后是否進行輸液治療,應由專科醫生決定。家屬不要動不動就申請給發燒的老人掛鹽水針。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王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