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腦梗塞等疾病肆虐的季節。雖然秋高氣爽,但氣溫變化較為劇烈,早晚與日間的溫差較大,老年人容易受涼,對腦血管產生負性刺激,導致血管痙攣,特別是對本身就有血管狹窄病變的老年患者,易引起腦供血不足,嚴重的會引發腦梗塞的發生。專家提醒,秋季預防腦梗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老年人應當對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水平進行一次認真的檢測,看看是否處于良好的控制之下。有高血壓病的患者,應當堅持服用降壓藥物,并根據血壓的變化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有糖尿病的患者,除了積極控制血糖外,如果血壓也高,必須嚴格控制血壓,以降低腦梗塞的發病風險。對于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者、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者,應當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以及他汀類調節血脂藥(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以降低腦梗塞發病或復發的危險。吸煙者發生腦梗塞的概率高于其他人數倍,因此吸煙者應當盡早下決心徹底戒煙,否則后患無窮。
二、要注意飲食起居。飲食方面,應多吃蔬菜和水果,減少食鹽的攝入量(5克/日以下)。進食低脂乳制品,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量等,也有助于腦中風的預防。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大量飲酒,要注意保證有規律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燥是秋之主氣,易傷津液,平時要多飲些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還應多吃些蘿卜、番茄、梨、香蕉等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要禁煙、酒和辣椒等燥熱之品。《千金翼方》載:“秋冬間,暖里腹。”因此,在飲食上應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三、科學補水。一是不渴也要喝水:秋燥耗傷陰津,導致皮膚干燥和體液大量丟失。按照醫學要求,正常人體除三餐外,每天還需要另外補充1500毫升的水,這對中老年人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中老年人能堅持每天主動飲用適量的水,則對改善血液循環、防治心血管病大有裨益。二是睡前喝杯白開水:腦血栓的發病時間多在清晨至上午期間,說明血黏度增高同腦血栓的發生有一定關系。人的血液黏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變化著,并有其一定的規律:在早晨4~8點血黏度最高,以后逐漸降低,至凌晨達到最低點,以后再逐漸回升,至早晨再次達到峰值。所以人們在深夜入睡前,特別是老年人,喝下約200毫升水,這樣第二天早晨人體的血黏度不僅不上升,反而會有所下降。醫學界也普遍認為,晚上飲水的確可以降低血黏度,維持血流通暢,防止血栓形成。
四、堅持運動。運動休閑可以減少腦中風的發病風險,每日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秋季進行戶外運動應注意防寒,天氣寒冷時可以選擇室內運動,或選擇中午日照充足、比較暖和的時刻進行戶外活動。
五、調暢情志。情緒激動會導致血管緊張而使得血壓升高,血栓脫落隨血液到達腦血管發生梗塞的危險就越大。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要正確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和突發事件,節制七情(喜、怒、憂、思、驚、恐、悲),保持不生氣,不發火,少激動,必要時采取旅游、轉移思緒等回避方法。個人欲望切不可過多過強,最強的生命力靠的是一顆善良而勤勞的心。
六、做好二級預防。二級預防提倡“兩個有效”,即有效藥物、有效劑量,必須長期堅持。吃吃停停,停停吃吃,是腦梗塞二級預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更危險。現實中,很多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在發現自己血壓穩定時,未經告知和咨詢醫生,私自停藥或減藥,最后出現嚴重的突發病。只有長期堅持二級預防,才能有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和控制,有效減少復發。
上述這些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減少腦梗塞的發生機會,但并不能完全防止腦梗塞的發生。腦梗塞發生后3小時內,是最佳治療時機,這就是所謂“時間即是大腦”的道理。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言語不清、流涎、口角歪斜、偏身麻木、無力或眩暈等癥狀,應當迅速前往具備腦CT檢查等條件的醫院急診。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祝建材 郵編:2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