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靜
農村空心化是一個由農村人口流動引起的農村整體經濟社會功能綜合退化的過程。其表現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規模的擴大、從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人口數量和素質下降,農業粗放經營,耕地拋荒;農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資源浪費;再次是農村社區治理水平下降,組織發展落后,農村人口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水平不高。如再擴展,可以認為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共服務水平都較城市落后,農村出現總體性衰敗的現象。
我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現狀及影響分析
(一)留守人口規模擴大,全家遷移現象增加
1.留守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農村人口外流,農村家庭基本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體,造成三大留守群體,改變了農村家庭的存在方式。
2.全家遷移。在調查村莊出現了大量全家搬遷的現象,而全家遷移現象是造成耕地拋荒和農村住宅荒廢的主要原因。
(二)農業勞動力緊缺,呈女性化、老齡化現象,耕地拋荒
1.農業投入減少。農民傾向于種植勞作較少的作物,而減少耗費勞動較多的作物。
2.耕地拋荒。由于種糧補貼按耕地面積補貼,而不按實際種植情況補貼,在一些農民看來,拿補貼不種地去打工比拿補貼種地還更具有經濟效益。
3.耕地流轉程度低,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在空心化嚴重的村莊,農民外出打工空留出來的耕地沒有人承包流轉。“空心化”的村莊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沒有發展出專業合作社來組織他們的生產。
(三)建新房棄舊房,空心村問題嚴重
農村住宅空心化的演變趨勢:
1.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面臨著逐漸消亡處境。
2.交通便利的村落或城鎮面臨著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不斷擴大,“外擴內空”,侵占耕地的現象嚴重。新增居民住房隨交通干線延伸,這就導致村莊散亂、缺乏規劃、基礎設施配套難、侵占耕地現象嚴重,一戶多宅現象在空心村的蔓延。
(四)農村組織發展落后,農村社區治理水平不高
在空心化村莊的背景下,村民自治進入低水平重復,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難以執行。在較低的村莊治理水平情況下,原子化的農民難以合作,各種合作組織成長緩慢。
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
農村空心化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應當是二元城鄉結構下城市化速度滯后于工業化速度產生的。大量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口無法享受城市部門提供的穩定、充足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險等社會公共服務,他們就無法放棄基于農村戶口和土地使用權而帶來的醫療、教育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二)農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農民鄉土情結,導致“人走地留屋留”
1.我國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在農業效益不高,土地難以產出利潤時,農村中的耕地粗放經營和撂荒,難以形成有效流轉。
2.宅基地取得的無償性、使用的無限期性以及無留置成本性,使得村民更傾向于盡可能多地占有宅基地。
3.糧食直接補貼、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農民享有越來越多的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和福利。
4.農民對故土家園、鄉村生活的眷戀等也令農民不愿意放棄村中住宅和耕地。
農村空心化的對策分析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同時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辦法,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規范政府的征地行為,等等。
(二)加強農業投入,發展旅游農業等多種農業經營模式,增加農業效益
在耕地資源少的地區,農業比較效益較低,從事農業難以吸引農民,造成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匱乏和耕地拋荒等空心化現象。在這類地區,不僅要加大農業投入,還要大力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如發展“農家樂”、旅游農業、創意農業等,增加農業效益。
(三)加快培養新型農民,推動農村組織的發展
要大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包括農民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等。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在培養新型農民的同時,還要注意推動各種農村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從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的良好發展。
(四)加強村莊規劃,合理進行宅基地整治
對于日益消亡的自然村落,建議鼓勵恢復原始生態環境。要因地制宜,根據村情不同,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把宅基地整理與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的擴展與自然村合并結合起來,使村莊建設既不浪費土地,又能滿足廣大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五)提高村莊治理水平
農村空心化背景下,要根據農村外出務工人口的實際情況,增加外出人口作為村民代表的比例,合理調整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村委會選舉時間,嚴格控制委托投票,從而保障外出流動人口能夠參與到村莊的公共事務管理中來。
來源:2013年6月4日《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