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在歷史長河不過一瞬,然而對肇慶高新區(大旺華僑農場)這個當年被地方視作發展“包袱”的區域來說,10年的發展無疑樹立了一座豐碑:10年時間依靠“雙轉移”從廣東中西部的一個小農場成功實現“三級跳”成長為國家高新區,在廣東書寫了一個借力“雙轉移”轉型升級的神奇模式。
這個可以讓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先后7次蒞臨視察指導工作的地方,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張力?
產業轉移造就“神話”
小農場成功實現“三級跳”
據肇慶市委書記徐萍華介紹,肇慶高新區的蛻變,源于10年前決策者的一道指令。10年前的該區,農場里隨處可見的是甘蔗、蕉林和魚塘。沒有像樣的路,沒有像樣的房,風起塵飛,雞鳴狗吠。而此時的珠三角早已快馬加鞭傲立潮頭,但在這里,歸僑們依然在一種農耕文化的氛圍中演繹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2年,一場必須打贏的擴園遷址戰役迅速拉開了序幕,當年肇慶高新區落戶于此。于是隨著一臺臺挖掘機、打樁機、吊車的陸續開進,昔日沉寂的農場在轟鳴聲中開始了嶄新的律動:一批批從珠三角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的企業自發轉移落戶,一個初級的工業園區雛形初現,2004年7月被省政府確定為廣東省吸收外資重點工業園區,實現了往上躍升的“第一跳”。經過這一跳,該區接收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模式從自發走向自覺,發展模式也從粗放開始轉向集約。而后又經過4年的潛心發展,2008年8月該區成功入選為廣東省首批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實現了引人注目的“第二跳”。在這4年時間里,該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對象由珠三角轉移企業向央企、龍頭民營企業乃至世界500強企業的擴散,承接產業轉移模式日益成熟,并在兩年之后再次躍上新高度:2010年9月升格為國家高新區。
肇慶市市長郭鋒說,經過這“三跳”,肇慶高新區不僅書寫了廣東產業轉移的“神話”,而且完成了由一個田園牧歌式的農場向國家高新區的嬗變,一座遠近聞名的現代科技工業城拔地而起。
九成多企業完美“蛻變”
肇慶高新區模式驗證“雙轉移”規律性
承接產業轉移不僅是幫助企業進行空間布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要給轉移的企業提供一個產業升級、技術升級的優良平臺,努力實現產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雙提升”。據肇慶市副市長、高新區委書記關鵬介紹,據統計,近年來從國內外轉移到該區的企業有90%以上在轉移過程中實現了質和量的“蛻變”:有的企業是在轉移過程中完成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從而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有的企業則是在轉移中實現了由貼牌加工到自主研發、品牌生產的飛躍。
企業質與量的提升極大地促進了該區的發展,2011年,該區實現GDP比2002年增長47.8倍,實現工業總產值比2002年增長128.4倍,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2002年增長57.2倍。2011年8月該區被國家授予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稱號。至目前止,該區已引進各類工業企業600多家,其中已投產近300家,投資總額1500多億元,初步形成了金屬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四大主導產業。當前,該區正把轉型升級作為“二次創業”的主旋律,全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追趕戰略”向“領先戰略”轉型,走“金融、科技、產業”一體化道路,全力打造廣東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園的典范,加快建設能夠代表珠三角科學發展成果的現代科技工業城,切實擔負起引領肇慶新型工業化的重大責任。
7次到肇慶高新區調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認為,肇慶高新區的發展變化證明了產業梯度轉移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