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藩
中國是法制文明發達很早的國家,司法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古代司法并沒有完全擺脫天道觀與神權法的影響,但包含司法在內的整個法律活動應當以人為本的思想很早就產生了。
西周時期確立的“明德慎罰”思想,是德治理論在司法中的集中體現,這一原則要求司法官員應當謹慎地審判案件和適用刑罰,而適用刑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道德教化。春秋時期,政局與社會經歷了大動蕩,司法理論與實踐中的人文精神內容也得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儒家闡發的“仁政”思想為立法和司法提供了人道主義的基本原則。
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司法原則與制度:司法深受倫理道德約束,體現了中華法系法、理(倫理)、情(國情、社情、人情)結合的特點,倫理道德尤其是家族倫理道德成為中國古代法律重點保障的對象;在總結大量司法實踐經驗與研究犯罪者心理變化的基礎上,形成“五聽”的審判方法,表明司法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主觀擅斷,是中國古代司法人文精神的一個具體表現;根據矜恤老幼婦殘的司法原則,對兒童、老人等犯罪行為人,可減免其刑事責任,這種根據法律主體的行為能力來確定其法律責任的做法具有科學的一面;而隋唐法律創立的死刑復奏制度反映了統治者愛惜民命、謹慎對待死刑的司法觀念,為后世律法所沿襲。司法中體現人文精神的內容日益豐富。
自漢代以來,人本主義的法律文化日趨成熟,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改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是出現盛世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君主專制國家對個人權利的壓制與侵害,加之影響中國古代司法至為深遠的儒家理論對專制王權的辯護、對團體本位和義務本位的宣揚,使得以人為本原則與制度在司法中難以真正與持久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重新探討與審視中國古代司法中的人文精神,可以讓傳統中的積極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得以繼承與發揚。
(摘自《法商研究》,2013年第2期,第154-160頁。)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