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苦瓜秧上結金瓜
5月16日一大早, 廣西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瓜農滕恩榮就來到了他家的苦瓜大棚里,忙著將成熟的苦瓜采摘下來運往市場,這時候其他地方的苦瓜還在生長期,至少還有十幾天才能上市,五塘鎮的苦瓜又搶了先機。滕恩榮說:“今年我家的幾畝地全都用于種植新品種苦瓜了。”
五塘鎮,位于南寧市東北部,距市中心28公里。據有關資料記載,自明代苦瓜從印度傳入中國以來,五塘人就開始種植苦瓜。但是過去受技術所限,五塘苦瓜種植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田間地頭的苦瓜只滿足于自己飯桌需要。改變是從五塘鎮村民滕瑞朋開始的,他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吃螃蟹”時的情景。
“那是2000年前后,有個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來我們這兒推廣他們的新技術,我得空兒去聽了下他們的講座。一看他們擺出的圖片,那苦瓜長的,比我們地里的瓜長一倍,也壯實很多。”滕瑞朋回家后就長了心眼,不單到城里書店找相關種植的書,還到已經采用這種新技術的村莊實地“考察”。“真是不看不知道啊,原來種菜還有這么多講究,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授粉,什么時候打藥……都有它特定的時間。”
滕瑞朋按照書上的說明嘗試著種苦瓜,播種、出苗、授粉,看著“試驗田”里的瓜秧們迅速成長,滕瑞朋樂得合不攏嘴,他家的苦瓜不僅長勢喜人,成熟也相對早,很快就吸引了周圍十里八村的村民前來參觀取經。嘗到知識甜頭的滕瑞朋,翻過年就將家里的承包地都種了苦瓜,當年的收益是種植水稻的10倍。
一傳十,十傳百,如今的五塘鎮不但著重在改良品種和無公害化生產等科學種田上做文章,還從國內外引進了市場上暢銷的苦瓜新品種,同時在科技種植上狠下功夫。目前該鎮種植苦瓜普遍采用了營養土配制、種子高溫消毒、育苗保溫箱、小孔棚育苗、插竹竿技術、人工授粉、天(地)雙膜覆蓋、高溫悶棚以及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苦瓜套袋防病蟲害等先進實用技術。如今的五塘鎮已經成了南寧有名的“苦瓜之鄉”。苦瓜雖苦,卻是五塘鎮村民眼里當之無愧的“金瓜”。
生產壯大了,村民對知識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全村僅有的幾本科學種植的書籍,翻得卷了邊還被村民當寶貝收著。農家書屋的建設,解決了五塘人學科技、用科技的難題。書屋管理員滕蔭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村里專門騰出采光最好、空間最大的一套房屋做書屋。”幾千冊書籍,被分門別類擺放在各個書架上。今年已經70高齡的滕國軒是書屋每日必來的常客之一。每天下午送小孫子上學后,老人就到書屋看書,“我喜歡看古典小說、歷史方面的書籍,在這里都能找到。”吹著風扇喝著茶,翻閱著喜歡的書籍,老人在閑淡愜意中度過下午時光。
學用結合 科技致富
桂東南,有一種享譽中外的水果沙田柚,作為玉林市容縣無公害沙田柚生產基地之一,千秋村是遠近聞名的后起之秀。從傳統低收益的種植、養殖村落,形成 “豬—沼—果—燈—魚”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種養模式,千秋村的變化,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饒華龍1984年嫁到千秋村的時候,家里窮得叮當響,除了幾間泥磚房,還有屋前屋后的幾棵沙田柚,就什么都沒有了,家里的經濟來源全靠丈夫外出做木工。
不單饒華龍家,貧窮,幾乎是當時千秋村每戶村民的狀況。
1990年春,不甘現狀的饒華龍,在自家山頭種了100多株荔枝、龍眼,其后的幾年,她所有精力都花在山頭這些樹苗上。眼看樹苗一天天長大, 1999年冬的一場嚴重霜凍,將滿山果樹全部凍死,饒華龍的致富夢就這樣被打碎了。不甘失敗的饒華龍清除了山坡上的死樹,全部種上適合本地氣候的沙田柚……幾年過去了,在她的辛勤勞作下,沙田柚獲得收成,但是由于不掌握技術,果子的產量、質量都不過關,鮮有客商問津。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饒華龍心冷意灰,但靜下心來反思,她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很好地掌握相關種植技術造成的。她開始認真鉆研有關科學種植管理沙田柚的書籍,村里舉辦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她更是一場不落,與此同時她還虛心向老果農、農技人員悉心請教,并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種植中去。
翻過年,她家的沙田柚就獲得可喜收成。
嘗到科技致富甜頭的饒華龍不忘引導村民共同致富。千秋村農家書屋建立后,她充分利用“農家書屋”這個平臺,開辦“農家課堂”種養知識培訓班,通過農民培訓農民、先富帶動后富,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千秋村科學管理沙田柚的水平不斷提高,在上級農業部門的幫扶和指導下,千秋村按照“豬+沼+果+燈+魚”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對種養結構進行大調整。豬糞經沼氣發酵后追施沙田柚樹,在柚園和稻田全部裝上誘蟲燈、誘捕器、黃板紙,被燈光誘殺的害蟲直接掉到魚池里喂魚。生態立體種養在千秋村結出豐碩果實,由于全部追施沼肥和其他農家肥,不用化肥和農藥,千秋村沙田柚每年都被各地的客商高價搶購。
“農家課堂”成了提高村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的有效方式,目前千秋村535戶、90%以上實施了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年人均收入數萬元。
番茄種植有學問
如果讓貴港市港南區湛江鎮農民梁錦余選擇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樣東西,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農業書籍。幾年前,由于缺乏科學種植知識,盲目跟隨市場,結果是種什么賠什么。2011年,幾乎在孤注一擲中他用僅剩的積蓄又跟風種了番茄,因為不懂科學種植和管理,他的番茄生意再次賠本。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沒想到村里新建的農家書屋讓他“柳暗花明”。
說起前幾年走的彎路,梁錦余連連搖頭。“辣椒、荷蘭豆……市場上價貴的菜我都種過,可是每次不是結果少就是連片死苗,本都保不住。2011年,聽說種番茄賺錢,而且技術簡單,我就將自己承包的2畝地都種了番茄。”雖然是第一次大面積種番茄,梁錦余當時卻比較樂觀:“番茄是常見蔬菜,應該沒有那么多技術要求。”剛開始番茄苗在地里長得可歡了,一場春雨過后,番茄株又高又壯。梁錦余心里樂開了花,但是很快他就慌了神,“番茄株只長稈不掛果,即使少數枝有果,不是稀稀疏疏,就是果小如楝樹籽。”番茄產量極低不說,而且形狀大多扭頭癟腦。最終既賠了人工,又虧了本。
無望中,村里農家書屋請來的科技專家幫他找到問題所在,“專家往我家番茄地里一站,就指出問題:基肥施得太多,沒有及時打‘懶枝、摘‘頂心,這就使得番茄只往高處長,沒后勁結果。”專家從農家書屋找來了種植番茄的讀物——《特色番茄、彩色甜椒新品種及栽培技術》給他,指導他學習知識、科學種植。拿到書,梁錦余開始認真學習,他一口氣讀完了番茄種植部分。
幾乎是“一書驚醒夢中人”。通過閱讀,梁錦余掌握了種植番茄的方法。2012年,他在自家2畝地里再次種上番茄。依照書本介紹的技術,他切實抓好了“整地、選種、育苗、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收獲時節,他種的番茄果實飽滿,色澤好,大受市場歡迎,當年凈收入約兩萬多元。
現在,農家書屋成了梁錦余最愛去的地方,對科學種植的書籍他是常讀常新。“不怕你笑話,下一步我已經有了自己的‘研究課題:番茄多枝掛果技術。既然書上說能種,那就一定能種成功。不信?你等著看吧,我的番茄收益會越來越好。”梁錦余咧著嘴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