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細閱以下五段話,看看你會否認同:
黃生今天問我借100元,我決定不借給他。因為假如我借給他,他明天又會問我借100元,十天后便借了1000元。
假如我的兒子考不到比較好的幼兒園,便上不到好的小學,之后又升不上好的中學,更不能考入大學。找不到一份好工,一生便完蛋了!
雖然電車已多年沒加價,但不能讓電車公司打開先例,否則便會不停地加價。
不能讓政府就“性傾向歧視立法”進行咨詢,因咨詢后便會立法,立法后便會出現“逆向歧視”的問題。
我們不能再增加政府開支、擴闊社會福利了,否則香港便會變成“福利主義社會”,陷入財困。
以上五個想法,都有個共通點:就是甲事件發生的話,就會引致乙,乙就會導致丙,丙就引致丁;所以發生甲結果一定引致丁,不能逆轉。但每件事是否一定會導致之后的事情發生,是不能被證實的。這稱之為“滑坡謬誤”,就像以為是正處于滑坡上,只會不停地向一個方向下滑,不能停止一樣。通常有這類想法的人,會舉一些例子以表示自己并非杞人憂天。就以上5點,分別是:
曾遇見一些賭徒不停借錢(雖然黃生只是借錢看醫生);
張太和陳太的孩子都是自少讀書不成,長大后一事無成;
港鐵差不多每年加價;
北美出現了逆向歧視的情況;
金融海嘯后,歐美多國財困。
但這些例子,是否一定能以偏概全地應用在正討論的事件上呢?
百度百科解釋,“滑坡謬誤”是一種邏輯謬論,即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系,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以達到某種意欲之結論。舉例:“如果你偷懶,就會令公司蒙受損失;公司賺不到錢,就要解雇員工;遭解雇的人因為失去收入,就會打劫;如果打劫時遇到對方反抗,就會殺人。所以如果你偷懶,你就是殺人犯。”又如,人們往往把賭博與殺人聯系在一起,得出賭博就是犯罪的結論。其實每個的推斷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武斷地將某個可能性引申成為必然性,然后串聯這些不合理的因果關系,推斷成一件毫無關聯的結果,這就是滑坡謬誤。文革時期曾經出現的上綱上線,亦是滑坡謬誤的典型例子。
在討論社會政策時,很多時候一件事會被人無限延伸,甚至推向極端例子﹕目的就在于阻止“第一步”的發生!最好什么都別做,以免影響到現有的利益格局。
斑驢生存
斑驢是一種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地帶的食草動物,也吃樹皮、樹葉、芽、果實,前半身像斑馬,后半身像馬,身體后半部為黑色,腹部和四肢卻為白色,脖子長,頭也長,而耳朵卻非常短小。斑驢沒有永久性群體,暫時聚集,但大多成年公驢在很大的范圍內獨自生活。成年斑驢體重達400余公斤,對食物的需求極大,不論白天和黑夜,它們都要覓食,覓食要耗去一天60%以上的時間,由于長時間在草原上覓食,就大大增加了被肉食動物獵獲的風險。
斑驢早年曾遍分布于南非,從好望角到奧蘭治的遼闊草原上,但很少成為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的饕餮大餐。為解開這個謎,一些動物學家對斑驢進行跟蹤觀察。他們發現,在自然界中,斑驢常和牛羚、鴕鳥混在一塊,在寬闊的草原上,單憑一己之力對付獅子等捕食者的偷襲何其容易,幾種動物組合起一個命運共同體,憑借鴕鳥的視力、牛羚的嗅覺、斑驢的聽力,取長補短,就能有效地御敵。由此,斑驢很少被天敵捕食,保證了種群的延續。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合作共贏。
斑驢和牛羚、鴕鳥組成的“團隊”,與純粹的斑驢群體相比,御敵能力要更強。這是因為,一個團隊中的成員是“互補”的,缺了誰都不行,而一般的群體,其成員往往是“互替”的,離開誰也都無傷大局——這樣的群體,其戰斗力之低、之弱,不難想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