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莫言講了自己的故事:“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著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讓我終生難忘……”
莫言的痛苦經歷,令人想到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的話,大意是:計劃經濟并非因為無效率所以是不道德的,而是因為是不道德的所以才無效率。通過這句話,可以理解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里全民挨餓(少數特權群體除外)的一段歷史。
窮人可以撿別人家地里(集體地里)的麥穗嗎?這個答案在西方是肯定的。《圣經》故事中,路得在丈夫去世后,認為不能丟下自己的婆婆拿俄米,于是她們一起回到伯利恒。當時的伯利恒正是秋天的收獲季節,因為沒有錢,路得便以拾穗為生養活婆婆。這里有個重要的細節。在伯利恒,拾穗是窮人的權利,因為很久以前摩西在制定律法時,考慮到有些人會挨餓,于是規定收割后掉在地上的麥穗要讓窮人去撿拾。這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權利。
事實上,在中國,許多世紀以來,窮人也是可以拾別人家地里散落的麥穗的,有田的人家不會加以攔阻,甚至有的人家還特意多落下一些麥穗,讓食物匱乏的人能借此存活。但這一淳厚古風,到農村建立所謂集體經濟之后,遭到斷絕。直到1980年代初期重新分田到戶之后,“拾穗者”才再出現。收獲已過,田地里散落著零星的麥穗,被三三兩兩的拾穗者彎腰撿起——這樣的情景,不禁讓人追懷以往歲月的人間美德,那是數千年私人經濟自然演化的成果。
借力使力
范蠡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年輕時他來到南方吳越之地,發現當地人都喜歡用北方商品,南北通路上戰亂迭起,運輸風險極大,商品價格一路走高。范蠡叫來手下:“既然差價這么大,我們就組建馬隊運貨,準能發大財!”手下馬上高價買來150匹馬,可對去哪兒找生意卻一籌莫展。范蠡沉思片刻,提筆寫下張布告,吩咐貼到城門口。布告上寫著:本人新組建一支馬隊,將在南北間運送貨物,開張3個月內運貨回本地者一律免費!手下一看,急了:“如今亂世,高價運貨都難保不虧,您免費運送怎么賺錢?”范蠡主意已定,手下只能照辦。不久,很多生意人上門來,連當地勢力最大的姜子盾也派人前來。范蠡了解到姜子盾跟南北通路上的官員很熟,便答應了。此后,范蠡的馬隊便與姜子盾的商隊同行,每次都安全運回貨物。
3個月后,姜子盾問范蠡:“你還打算免費替我運貨嗎?”范蠡點點頭。姜子盾忍不住說:“太感謝了。可我不明白你靠什么養活馬隊?”范蠡笑了:“應該謝你才對。其實我每次都在北方買大量的良馬補充在馬隊中,回到南方再賣掉一部分,如果沒你的貨物作保護傘,我怎能安全地做販馬生意呢?”原來范蠡幫姜子盾運貨,為自己販馬創造條件。
當憑借一己之力難以做成某事時,與其冒風險蠻干,不如向他人借力。借力是生存哲學,也是發展智慧。經商要善于借力使力,即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目的。
荀子《勸學》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成功者的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么區別,而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能善于利用外在條件。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借渠澆水、借梯登樓等諸多典故,都是在演繹這“借”字絕活。靠單槍匹馬獨闖天下是很難成功的,“借錢”、“借力”、“借勢”才是個人和企業邁向成功的捷徑。